外踝重建术用于先天性腓骨缺损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腓骨缺损又称轴旁性腓骨半肢畸形。在先天性长骨缺损中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其类型及相关畸形。一般存在肢体长度不等,可伴有马蹄外翻、膝关节屈曲挛缩、股骨短缩、膝关节、踝关节不稳和后足僵硬、合并外侧跖骨、趾骨缺如等。虽然马蹄外翻足畸形最为常见,但也有表现为马蹄内翻或仰趾外翻足的报道。临床上的问题是肢体不等长和足踝部不稳定。
2~7岁Ⅱ型先天性腓骨缺损伴踝关节不稳者。
1、全身情况不良、有重要脏器疾病。
2、手术区域附近皮肤有感染病灶。
3、肢体短缩8cm以上。
1.切口
踝前方做S形切口长约8cm。
2.显露胫骨远端和踝关节
切开浅层及深层筋膜,将胫前肌、
长伸肌及胫前动、静脉牵向内侧,伸趾长肌牵向外侧,显露胫骨远端及踝关节囊前方。
3.胫骨远端截骨
切开踝关节囊,在胫骨远端关节面的中、外1/3交界处,通过骨骺向近、内侧做一斜形截骨。
4.上移内侧骨块、重建外踝
将所截断的骨块向近、内侧移位1.5cm。充分游离距骨,使之放入新的踝穴。在两骨块间植入1块皮质骨,用2枚螺丝钉将3个骨块固定。当距骨和跟骨轴线移向中线,则外翻畸形得到矫正。
5.缝合
冲洗伤口,彻底止血,分层缝合伤口。
外踝重建术如显露、截骨及内固定过程剥离过多外侧及后外侧骨膜,可影响重建外踝的血供及其骨骺的生长。若术中切断三角韧带,可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
外踝重建术术后短腿石膏固定8周,直至截骨部位愈合后才负重。
操作中注意保护胫骨外侧及后外侧的骨膜,游离距骨时应保持三角韧带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