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浅动脉逆行插管术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前可以采用化学药物治疗,给药途径以动脉插管直接推注药物到肿瘤区的效果最佳。近期有抗肿瘤药物的微球,自动脉推置于肿瘤部位,而后缓慢释放药物,则其疗效更佳。待肿瘤局限或缩小后,则可进一步行手术切除。
颈外动脉发自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位于颈动脉鞘内,鞘内尚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伴行。颈总动脉位于内侧,颈内静脉在外侧,迷走神经在动静脉之间的后面,相互之间隔有薄层结缔组织。颈外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自颈总动脉分出,在颈部位于颈内动脉的前内侧。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则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枕动脉各分支。临床上鉴别动脉在颈部有无分支和动脉的位置,是分辨颈内外动脉的重要标志。
颈外动脉化学疗法首选颞浅动脉插管,其位置表浅,易于操作,其次为甲状腺上动脉及舌动脉。
对上颌窦、硬腭、上下牙龈及颌骨、唇、颊、腮腺、鼻、口咽等处的恶性肿瘤,宜首先选用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术。
1、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白细胞低于4×109/L(4000/mm3),血小板低于100×109/L(10万/mm3),一般不考虑作动脉插管化疗。
2、已作过放射治疗,动脉内膜增厚者,或有明显动脉硬化者。
3、肿瘤直接压迫耳颞区而导致插管有困难者。
1.耳屏前及颞部备皮,剃出耳上毛发10cm左右(3寸)。
2.器械准备 静脉切开包一个及粗细不等的硅胶管数根。
3.药物准备 抗癌药物、亚甲蓝、构橼酸钠或肝素等。
1.切口
在耳屏前扪出颞浅动脉的搏动处,按其行径用亚甲蓝标出,而后注射局部麻醉药,纵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长约2cm。
2.游离动脉
在皮下组织内,沿颞浅动脉长轴作钝性分离,解剖出约2cm长的一段颞浅动脉。而后在动脉下方绕过两根丝线,将远心端血管用丝线加以结扎,结扎线不剪断,留作牵拉之用。近心端丝线将血管勒住提起以暂时阻断血流。
3.插管
用小剪刀在两丝线的中部血管壁上剪开一V形,而后置入硅胶导管。硅胶导管的外径约为1.5~2mm,管口应圆钝,但侧面剪成斜口,这样有利于置入。硅胶管内应注满0.5%普鲁卡因溶液,当进入血管腔后,放松近心端血管,即可见回血,证明导管进入血管腔无疑,则可继续向下插入。颞浅动脉从稍深的平面,经下颌关节与外耳道之间,向上绕至耳颞部,因此在绕过髁状突时,此处比较弯曲,常会遇到困难,可向上后牵拉颞浅动脉,使其弯曲变小,再令病人张大口腔,同时插入时作轻柔的旋转动作,则可顺利的向下滑入而达于下颌角以下的颈动脉分叉部位。
硅胶导管从插入口至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长度因人而异,但一般成人男子平均约11~12cm,成人女子约为10~11cm。因此如需灌注颌内动脉,则可插入8cm左右即可,灌注舌动脉则可插入10cm左右即可。
如何判断插管的深度是否合适,可从导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同时观察病变区有无蓝染,即可知插管的深度是否合适。如插管过深已进入颈总动脉,额动脉区可出现蓝色,故应加以回抽调整。
4.固定插管
结扎近心端丝线,并在其上方再绕过一根丝线,以结扎固定导管。最后在血管的近心端下方再穿过一根丝线,其两端分别穿出于皮肤外,准备今后在拔除导管时拉紧结扎,防止出血。
5.缝合
分层缝合皮肤伤口,显露在皮肤外的导管,利用皮肤缝线将其结扎固定,以防止滑脱。最后将硅胶管在切口上端盘曲,用胶布粘贴固定于颞部以防止牵拉脱管。在操作全过程中,硅胶导管内必须不断注满普鲁卡因溶液或抗凝溶液以防止动脉痉挛,同时尚应不断推注5%葡萄糖溶液及生理盐水,预防血液在硅胶管内凝结。最后在管内推注0.05%枸橼酸钠溶液或0.1%肝素2ml,使之充满,保持于导管内抗凝,用钳夹夹住导管末端。
1、因留置的导管滑脱,或钳夹的夹子滑脱而发生大出血。
2、导管被血凝块阻塞不通、手术失败。
3、发生造血系统抑制或消化道反应。
1.严密固定导管,适当限制颈部活动,防止导管滑脱。
2.注射抗生素药物以预防伤口感染。
3.每次注射抗癌药物时,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先开放钳闭的插管末端,回抽有无回血,而后注入1%普鲁卡因2ml,以防止动脉痉挛。接着注入溶于1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内的抗癌药物,然后用枸橼酸钠或肝素溶液2ml充满导管,钳闭管端予以固定。注射时不同药物分别用不同针筒注入,并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内而发生意外。
为了防止钳夹滑脱,也可在注射完毕后,用火焰封闭硅胶管,使其末端阻塞。下一次应用时,消毒后用消毒剪刀剪去阻塞硅胶管,即可进行注入药物,同法用抗凝药物溶液2ml保持于硅胶管内,再次用火焰封闭管口。采用此法需一根较长的硅胶导管以资应用。
如果采用动脉内连续滴注的方法,则需将配制好的抗癌药液吊瓶,悬挂在2m高以上的输液架上,或悬吊在墙壁上的横木档上,则可通过重力来克服动脉压。输入前同样要先注入1%普鲁卡因溶液2ml,而后接上抗癌药物溶液缓慢滴注。
4.为了确保导管在正确的位置上,每次注射前应作回抽,检查有无血液回流,而后推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
5.遇有导管回抽无血,但亦未见血凝块时,可用枸橼酸钠或肝素溶液试行推注;如见明显血块或推注不能通过时,应拔除插管,不应继续进行注射。
6.置管作第一次注射后,如有高热或其他感染征象,应用抗生素治疗未见改善,应立即拔管,不作继续动脉推注。
7.遇有导管滑脱而发生出血时,在作压迫止血的同时,迅速结扎预先留置的缝线,再加压包扎。
8.第7天拆除缝线。
9.疗程完毕后,拆除固定插管的缝合线,而后缓慢地拔出硅胶管。一俟管子全部拔出后,迅速抽紧事先留置的缝线而加以结扎,并用手指压迫数分钟,最后局部加压包扎。
1.插入的硅胶导管应修剪成斜面,但其末端应成钝圆形,避免刺破血管壁。
2.硅胶管口要连接钝针头注射器,经常缓慢推注抗血管痉挛及抗凝药物,以保持导管畅通。
3.在绕过髁状突时不应施用暴力,应改变头部位置,或将远中的缝线向上牵引,使血管的弯曲度变小,而后改变插入方向缓慢地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