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强直系由于单侧或双侧关节外或关节内的纤维性或骨性粘连而造成张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张口。可分为:
关节内强直:多数发生在15岁以前的儿童,常见的原因是炎症,多由邻近器官的化脓性炎症扩散而来,其中以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
关节外强直:常见的原因是损伤,如上颌结节部、下颌升支部的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使上,下颌间形成挛缩的疤痕。颜面部各种物理和化学的三度灼伤后造成面颊部组织广泛疤痕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关节内强直的手术包括髁状突切除术及颞下颌关节手术。
颞下颌关节内强直。
颞下颌关节x线摄片。
1、高位手术(耳前径路)
(1)切口及暴露:与髁状突切除术相同。
(2)截骨:应在关节凹平面以下,乙状切迹水平以上截断及切除部分粘连的病变骨质。术中注意避免伤及深部的血管,骨质去除后两断端应保持1cm左右的间隙。
(3)骨断端间隙的处理:为了防止骨断面再连合,应将内侧骨膜切断或切除一部分,并用咬骨钳咬去下颌支断面前。后缘及上下断面之间的骨质,使形成弧形断面,以利下颌骨的运动,骨断面之间有人主张填入筋膜、真皮、硅胶关节帽等以防止骨面粘连。
(4)缝合:可放置或不放引流条。
2、低位手术(颌下径路)
(1)切口:自耳垂后下1cm处开始,绕过下颌支后缘及下颌角,沿下颌骨下缘下2cm往前至咬肌附着前方约8-10cm长的弧形切口。
(2)暴露下颌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颈阔肌后,分离出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结扎、切断。沿下颌角及下颌骨下缘切断咬肌附着及骨膜,沿骨表面向上分离,显露下颌支外侧骨面,直达髁状突颈部及乙状切迹平面。以拉钩向上牵引,显露病变区。
(3)截骨:一般在病变下方,下颌孔平面以上切断下颌支。截骨可先用电钻钻孔,再用骨凿凿开,亦可用线锯。术中注意勿损伤下颌支内侧的下牙槽血管、神经。
(4)骨断端间隙的处理:断端应保持1cm左右的间隙。用咬骨钳使下颌支断面的前、后缘及内、外缘进行修整,使呈圆突形,必要时植入填塞物。
(5)缝合:冲洗创口,分层缝合,一般应放置引流条。
1、术后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2、术后24-48h内除去引流条,5-7d拆线。
颌外动脉须妥善结扎,以防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