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外耳道置管手术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多见于儿童。对听力的影响比较严重,以致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其特点为咽鼓管阻塞,引起鼓室积液。

鼓室积液由卡他性中耳炎(catarrhal otitis media)、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气压性中耳炎(barotitis media)、航空性中耳炎(aviation otitis)等疾病引起。鼓室积液的引流是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方法为鼓室插管术(insertion of grommet)。插管可经外耳道、鼓膜插内鼓室。

  •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头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1-2小时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7-10天
参考价格:
治疗疾病:
适应症

经外耳道鼓室置管术同经鼓膜放置通气管的适应证,但最适于经鼓膜放置通气管而反复被排出者。

禁忌症

1.初患分泌性中耳炎,可先行鼓膜穿刺。

2.颈静脉球体瘤(鼓室型)。

3.严重心脏病或血液病者。

手术步骤

1.放入耳镜,暴露出耳道后下部分。

2.于耳道后下壁,用弯手术刀在距鼓沟10mm处做平行鼓沟弧形的切口,长约8mm。

3.用骨膜剥离器自切口方向内分离皮骨膜瓣直至鼓沟,并分离鼓膜纤维软骨环,从后下方进入鼓室。

5.放置通气管 将通气管嵌入小槽内,边缘突起的前端放入鼓室,另端露于切口外。

6.复位耳道皮瓣,使之覆盖于耳道骨质及通气管。用明胶海绵及浸有可的松和抗生素的纱条或碘仿纱条固定鼓膜及耳道皮肤。

并发症

1.感染 中耳炎:可于手术后数日出现,多因适应证选择不当或因消毒不严所致。

2.颈静脉球损伤 多因病人有颈静脉球畸形,切开不慎常致出血妨碍手术进行,应停止手术并行耳道填塞。术前应仔细检查。

3.耳道皮肤水肿堵住通气管时,用抗炎消肿药治疗,数日后通气管外侧端便可显露出来。

 

后遗症

1.通气管阻塞 经耳道放置的通气管过长较易堵塞,要定期检查,若有阻塞,可用3%过氢化氢外耳道灌注,每次6滴,每日2次。若有堵塞,应在局麻下借助显微镜用细注射针或细钢丝探通,注意勿损伤鼓室黏膜。

2.通气管排出现象较少见,常因通气管周围慢性炎症所致。应迅速控制感染,不能重新放置通气管。偶有被误认为异物而强行拔除者。

3.感音性聋 非常罕见,发病机制不清。

注意事项

1.切口不宜过大,过大通气引流管易脱出,过小则通气管不易置入鼓室内。

2.从鼓沟向内分离鼓膜时注意勿损伤鼓膜。

3.按病情选择适当大小通气引流管。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