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喉梗阻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急救手术,最初只用于解除喉梗阻引起的呼吸困难。随着对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了解,气管切开术已成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较长时间昏迷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积存,影响肺换气功能,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分泌物可以自气管切开口吸出,并可经气管内滴入稀化黏稠分泌物的药物及抗生素,以预防或治疗肺部并发病。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从切口进入,减少了呼吸道的阻力和死腔,在相同的呼吸潮气量情况下,既可增加有效的气体交换量,又可减少耗氧量,改善呼吸功能。此外,呼吸肌麻痹或其他原因发生呼吸骤停时,施行气管切开,行正压人工呼吸等。因此,临床各科医师都应熟悉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以便及时应用,正确处理,挽救病人生命。

  •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颈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 手术时长:1小时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2周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1000-5000元
治疗疾病:
喉异物 喉阻塞
适应症

急性喉梗阻气管切开术适用于:

1、喉阻塞 急性喉炎、喉水肿、喉或下咽部肿瘤、喉白喉、喉异物、两侧声带外展麻痹、喉气管瘢痕狭窄,以及邻近器官疾病压迫或累及喉及气管造成呼吸困难者。

2、各种原因造成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颅脑外伤、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引起昏迷;吉兰-巴雷(格林-巴利)综合征、破伤风、脊髓灰白质炎及其他神经、肌肉疾患;胸腹外伤或手术后造成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3、某些口腔、鼻咽、咽、喉手术 为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插管麻醉,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可先行气管切开术。

4、各种原因造成呼吸功能减退 如慢性气管炎、肺心病、肺心脑病、慢性肺气肿等,气管切开可增加其换气量,吸出下呼吸道分泌物,且可将药物直接送入下呼吸道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5、呼吸停止时,气管切开行正压人工呼吸。

6、下呼吸道异物因病情危急或条件限制时,可经气管切开取出异物。

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情及颈部触诊,了解喉气管位置、颈前有无影响气管切开的肿块,如甲状腺肿大等。

2、必要时摄颈部正、侧位X线片,了解气管位置及病变情况。

3、儿童或严重呼吸道阻塞者,可预先插入麻醉插管或气管镜。

4、气管套管选择:根据套管直径分成8号,使用时应根据病人年龄选择相应套管。

手术步骤

一般气管切开术

(1)切口:分直切口与横切口。常规用直切口:于颈前正中上自环状软骨下缘,下至胸骨上切迹稍上,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拉钩将皮肤向两侧牵引,可见颈正中肌白线;横切口:自环状软骨下缘3cm处,沿颈前做一横切口约3~4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上下分离皮肤,可见颈前肌白线。

(2)分离舌骨下诸肌:于肌白线处做一小切口,用血管钳或直剪插入,上下纵行钝性分离两侧带状肌,直至气管前筋膜,分离时注意只能垂直于气管前壁作上下分离,不宜向两侧分离,以免损伤两侧重要血管。两侧拉钩用力应相等,避免将气管拉偏。随时用手指触摸气管位置,保持气管于正中位。

(3)暴露气管:分离两侧带状肌后,即可见到甲状腺峡部覆盖于3~4气管环前壁。如甲状腺峡部不大,可将其周围筋膜略为分离,然后用拉钩将峡部向上拉,使气管前壁充分暴露。

(4)切开气管:气管前壁暴露后,在非紧急情况下,成年病人可用1%丁卡因0.5ml注入气管腔内,以免呛咳。片刻后,再切开气管。儿童则忌用。切开部位一般多在2~4气管环之间。左手指固定气管,右手持镰状刀或尖刀,刀刃向上,用刀尖自气管环之间插入,自下向上挑开3、4气管环或2、3气管环。

(5)放入气管套管:气管切开后,立即放入气管扩张器或弯血管钳,将气管撑开。把准备好的带管芯的气管套管沿扩张器插入气管内,立即取出管芯。这时有分泌物自管口咳出,证明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内。用吸引器将分泌物吸出。如无分泌物咳出,以棉纱少许在管口处观察其是否随呼吸气流飘动。如无飘动,可能是套管未插入气管内,应拔出套管重新插入。气管套管通畅后,放入套管内管。将气管套管系带绕至颈后打结固定,防止气管套管脱落。

(6)切口处理:仔细检查切口,如有血管出血,应予以结扎止血。如切口过长可于套管上方用丝线缝合一针,但不宜缝合过紧。最后放一块开口纱布垫于气管套管周围覆盖切口。

术后护理

1、体位及室内温度、湿度 术后一般取平卧位,如无颅内压增高,头位可稍低,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室内温度一般要求在22℃左右,湿度为50%~70%。如空气干燥,可用雾化吸入或气管套管口用1~2层无菌湿纱布覆盖,以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

2、注意呼吸道通畅 手术后应经常注意呼吸情况,如手术后呼吸困难未见消除或改善,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检查原因,首先注意有无脱管。用少许棉纱丝置于气管套管口,视其如无飘动,说明气管套管不通畅,有可能气管套管脱出或套管内分泌物结痂堵塞,应立即拔出套管,更换清洁套管。如气管套管通畅无阻,可能气管内分泌物过多、过稠,不易咳出,阻塞呼吸道,应自气管内滴入稀化分泌物药物,如α糜蛋白酶,用导尿管吸出分泌物。有些喉白喉病人或假膜性气管炎者,气管有假膜脱落阻塞,应放入支气管镜将假膜取出。此外,还得注意有无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术后也可发生呼吸困难。

气管切开后,应经常用无菌导尿管放入气管内吸痰,保持下呼吸道通畅,特别是气管切开的目的是为排除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一般1~2h气管内先滴入1~2ml稀化分泌物的药物和抗生素溶液,待1~2min后,用无菌导尿管吸出分泌物。

3、换药 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套管下垫一块开口纱布,保护气管切开伤口。开口纱布应每天更换。如分泌物多则随时更换,防止切口感染。

4、清洁内管 气管套管内管应每2~3h清洗1次,以免分泌物干结于内管壁。每天内管应煮沸消毒1次,清洗内管时间不应过久,以免分泌物附着并干结于外管内壁。如外管内壁已有干结分泌物,内管插入时有阻力,应更换外管。如免强用力推入,有可能将外管内干痂推至套管口,造成管口阻塞引起呼吸困难。

注意事项

1、婴幼儿、呼吸困难严重而烦躁不安者或颈前有肿块压迫,估计术中难度较大,最好先插入气管镜或气管内插管,使呼吸通畅,病人较为平静,便于手术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气管定位。

2、气管切开时要有专人固定头部,保持正确体位,特别是烦躁不安病人和小儿。体位不正,气管显露不好,难以找到。头未固定好,气管偏斜,气管切口不正,易出现术后并发症。

3、分离气管周围组织时不要偏离中线,不要分离太宽太深,防止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常用手指触摸气管定位,两侧拉钩力量要均等,防止一侧用力偏大,把气管拉偏或移位,损伤食管或颈椎。

4、要认清解剖标志,特别是小儿气管细软,容易把环状软骨当作气管环切开。一般切开第2、3、4气管环,不得低于第5环。小儿不应做气管造孔术。

5、切开气管环时要由下而上用刀尖挑开,刀尖不可刺入太深,以防损伤气管后壁,造成气管食管瘘。

6、气管切口大小要与气管套管相应,切口太长,气管套管容易活动,造成气管前壁损伤,引起继发性出血;切口太小,放套管时压迫软骨环使之内翻,导致气管坏死,致瘢痕狭窄,拔管困难。

7、插入气管套管后要注意套管是否通畅,位置是否合适,套管长短、弯度是否合适,套管弯度不合适可损伤气管前壁而继发出血。

8、术中突然出现窒息或呼吸停止,应以最快速度,用左手指摸清气管,右手持刀立即切入气管,同时积极做人工呼吸。如气管切开后呼吸已停止,也应积极做人工呼吸,必要时做心脏按摩。若气管切开后心跳尚好,做人工呼吸后,多可恢复自主呼吸。

9、紧急时为了争取时间,尽快切开气管,多未很好地止血。气管切开后,应仔细止血。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