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Toti首次介绍经面部切口行泪囊鼻腔造口术,成为眼科医师治疗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阻塞的传统手术,并沿用至今。1921年美国耳鼻喉科医师Mosher创用鼻内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经不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因视野受限,观察困难,未能取代经面部切口行泪囊鼻腔造口术。1989年McDonogh开展了内镜下鼻内泪囊鼻腔吻合术,克服了术中观察的困难,使该术式在逐渐取代眼科传统的经面部切口行泪囊鼻腔造口术。
应用解剖:泪囊位于前后泪嵴间的泪囊窝内,长约12~15mm。前泪嵴由上颌骨额突构成,后泪嵴为泪骨的一部分。鼻泪管走行于上颌骨、泪骨和下鼻甲骨构成的骨性泪道内,长约18mm。泪囊定位是中鼻甲前端,鼻丘内侧,上界平中鼻甲附着处,前界为上颌骨额突,后界是钩突,下界是下鼻甲上缘,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泪囊的骨性内壁由前部的上颌骨额突和后部的泪骨构成,中间有骨缝。
经鼻鼻腔泪囊造口术适用于慢性泪囊炎,长期溢泪或溢脓,上下泪点正常,泪囊造影见泪囊呈囊状者。
泪小点、泪小管阻塞所致的溢泪。
1、根据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了解鼻腔、鼻窦有无息肉、溢脓、鼻中隔偏曲、下鼻道阻塞等情况,以决定手术方案。
2、术前1d行泪囊冲洗。
3、术前用抗生素。如无鼻息肉、鼻窦炎可于术前1d用广谱抗生素;如有鼻息肉、鼻窦炎须同时行鼻窦手术时,应酌情提前1周用抗生素。
1、定位泪囊:用枪状镊两叶分别置于鼻腔内外,以尖分别置于鼻腔内外,测定泪囊上下界,后界为钩突前端附着处。
2、于中鼻甲前端附着缘起,以钩突为后界,向前、下做一横置的门形黏骨膜瓣或切除泪囊投影区的黏膜和骨膜。
3、用电钻或骨凿去除泪囊投影区上颌骨额窦、泪骨的部分骨质,开一直径1cm的骨窗以显露泪囊壁。
4、经泪小点插入泪道探子至泪囊,活动探子并于内镜下观察骨窗外是否为泪囊。
5、用镰状刀或剪刀切开泪囊壁,可将骨窗相对应的泪囊壁切除,或切成U形瓣翻相下或翻相后以覆盖相应的骨缘。
6、冲洗泪囊和鼻腔创面后经泪小点插入硅胶扩张管,经鼻腔造口引出,固定于鼻腔外侧壁。亦可不放置硅胶扩张管,用小块膨胀海棉(尾部带线)填塞,扩张泪囊造口。
7、术腔如止血彻底可不行鼻腔填塞,如有较明确的出血可填入明胶海绵、膨胀海绵或油纱条。
1、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应用鼻腔黏膜收缩剂。
2、术后1周内隔日清除鼻腔内血痂、假膜和分泌物1次。
3、如鼻腔泪囊造口大(直径>5mm)可于术后1周拔除扩张管;如鼻腔泪囊造口小(直径<3mm),应将扩张管保留2~3个月后拔除。填塞膨胀海绵者可1个月后更换,直至造口上皮化。
4、术后定期冲洗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