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氏管异常开放症手术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腭帆张肌肌腱松解术。

咽鼓管又名欧氏管(Auditory eustachian tube)咽鼓管自鼓室前壁相当于鼓膜前上象限,向内、向下并向前通至鼻咽部的侧壁。全长约35~39mm,由骨部与软骨部构成。骨部为近鼓室段,占全管长的1/3,软骨部为近鼻咽端,占全管长的2/3,由3~4片槽样纤维软骨构成,前外侧的软骨板较短,后内侧的较长,其下方及外侧面大部无软骨,以纤维结缔组织膜而围成裂隙状管型,经常处于闭合状态。咽鼓管的鼓室端开口称鼓口或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方,鼓膜张肌半管之下,颈内动脉管前外方。鼻咽端的开口称咽口,位于鼻咽外侧壁。自鼓室口向前、向内、向下达咽口,管与水平面约成40°角,与矢状面约成45°角。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0~2.5cm。骨部最宽处为鼓室口。其呈漏斗状,内径约4.5mm,越向内越窄,至骨与软骨部相交处最窄,称为狭部,内径约1.0~2.0mm。从峡部向内又逐渐增宽,达咽口(呈三角或椭圆形)处最宽,长约9.0mm。在咽鼓管软骨部,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附着于后唇,有腭帆张肌附着于咽口处的前唇,故当呵欠或做吞咽等动作时,此三肌收缩,使咽口开放,借以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两面压力的平衡。小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管腔相对比较大,峡部较宽,不成弓形弯曲而似一直线,与水平面成10°角,近于水平,故鼻与咽部炎症极易经此管侵入鼓室。

岩大浅神经沟在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骨部内侧,并互相平行,是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骨部位置的标志,咽鼓管居于颈内动脉管前外方,咽鼓管狭窄与棘孔、卵圆孔、颈内动脉外口邻近。棘孔在峡口外下方,卵圆孔在峡口的前下方,颈内动脉管在峡口后外方。腭帆张肌、腭帆提肌是寻找咽鼓管峡部的标志,蝶骨棘是棘孔后外方的突起,易触摸到,与咽鼓管峡部邻近,也可作为寻找咽鼓管峡部的重要标志。蝶骨棘在咽鼓管骨部狭口的后下方。

由于咽鼓管的解剖部位关系复杂,特别当咽鼓管骨部完全阻塞后,施行咽鼓管成形术极为困难。做鼓室成形术,听力重建术,咽鼓管功能正常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头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1-2小时/次
  • 住院治疗:不需要
  • 恢复时间:5-7天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3000-5000元
治疗疾病: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适应症

1.咽口周围软组织缺损或瘢痕粘连致闭合困难者。

2.腭咽部肌肉麻痹或萎缩,致咽口不能闭合者。

3.精神紧张性肌肉强直收缩。

手术步骤

1.在硬软腭交界处,第3磨牙后内侧做弧形切口。

2.分离出翼突,用小凿从其根部凿断,将在其外后方绕行的腭帆张肌肌腱游离,并剥离后转移到翼突前内侧,使腭帆张肌松弛。

3.用丝线将肌腱固定缝合在翼突前方,借以长期保持咽口松弛,恢复咽鼓管闭合状态。

术后护理

1.预防鼻腔及鼻窦感染。

2.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