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又称开放式乳突根治的鼓室成形术(open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这种手术适用于病灶较广泛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且用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不安全者。其主要优点是:①便于彻底清除病灶;②术后胆脂瘤复发易早期发现;③通过进行听骨链重建和鼓膜修补,在可能范围内提高听力;④干耳率比单纯乳突根治术高。
1.病灶较广泛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
2.咽鼓管功能良好。
3.两窗功能正常。
1.不可逆性的咽鼓管堵塞。
2.有急性上呼吸道炎症。
3.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全身系统疾病。
4.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1.根据术前的检查结果,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目的及其简要的手术过程。同时提出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手术的预后,以便能获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2.术前剃除耳周毛发;对耳后进路或切取颞肌筋膜做移植者,其耳周备皮的范围要相应增宽。
3.术前1d剪去外耳道软骨段耳毛,清除外耳道内耵聍及痂皮。然后以3%硼酸乙醇或70%乙醇棉签擦净外耳道、耳廓外侧面各凹陷处皮肤。但避免消毒液流入鼓室内,以免引起耳痛、鼓室黏膜反应性充血,分泌增加。
4.术前1d全身应用抗生素。成人术前1h口服苯巴比妥0.09g。
5.做外耳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6.行乳突X线摄片,确定中耳乳突病变的范围及乳突气化情况。
1.切口 可采用耳内或耳后进路(参见“乳突根治术”和“慢性中耳炎单纯乳突切开术”)。
2.磨开鼓窦、乳突及上鼓室,完成一个与外耳道相通的乳突根治腔,具体步骤同“乳突根治术”。如希望提高听力而做鼓室成形术者,面神经嵴内侧段不宜过分磨低,并尽可能保持中耳的正常结构。
3.重建听骨链及鼓膜修补 乳突根治术后破坏了支持鼓膜的外耳道上壁和后上壁。这时可以将移植鼓膜贴附于面神经水平段,并与镫骨头相连,形成类似于Wülltein Ⅲ型的鼓室成形术。但此法的缺点是中耳腔狭小,移植的鼓膜易与鼓室内壁粘连,再则鼓膜与镫骨底板之间的面积比减小,故很少采用。为克服这一缺点,可用软骨或乳突皮质骨垫于靠近面神经骨管上缘的上鼓室内壁,以承托鼓膜。听骨链重建的方法则视镫骨的条件。如镫骨上部结构缺损,则取听骨或软骨柱立于足板,外侧与移植鼓膜相连;如镫骨存在,则移植听骨雕形后扣于镫骨头,外侧端与鼓膜相连,具体方法见“重建听骨链的鼓室成形术”。
4.外耳道及乳突腔内填塞碘仿纱条。
1.中、下鼓室内胆脂瘤复发,多与术中未彻底清除病灶有关。
2.面神经麻痹 可发生于手术中及手术后。手术中常因寻找鼓窦位置过低,断骨桥时操作不慎,电钻或骨凿滑脱,吸引、牵拉暴露的面神经等所致的损伤,多损伤面神经水平段及屈曲部,应立即行面神经探查减压术或神经移植术。手术后发生的面瘫多因炎症或纱条填塞过紧、压迫致面神经水肿,经非手术治疗、纱条抽出多能完全恢复。
3.迷路炎 可因操作损伤外半规管、镫骨脱位、剥除迷路瘘管上覆盖物等,引起浆液性或化脓性迷路炎,如系“死迷路”可导致全聋。
4.严重出血 可因损伤乙状窦壁或颈静脉球所致。
5.脑脊液漏或脑膜炎 因损伤颅中窝脑膜而致。
6.术后长期流脓不止 常为乳突、鼓室病变未彻底根除,面神经嵴过高、骨桥未去除,影响引流、观察及换药。
7.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 常因手术暴露软骨,被术腔中的绿脓杆菌感染所致。
1.注意术后有无面瘫、眩晕、恶心、呕吐,如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检查眼震方向、振幅、类型,并予服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2.5mg,3/d,苯巴比妥(鲁米那)0.03g,3/d。若术前临床及检查无半规管瘘管征象、术中无损伤,可能因术腔纱条填塞过紧,宜及时松动耳内纱条。
2.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或术腔植皮者,给予抗生素5~7d。
3.术后每日更换耳外部敷料,观察耳内渗出物情况、切口有无红肿。术后第5~7天拆线。
4.术后第10~14天抽出耳内碘仿纱条,观察外耳道皮瓣及植片生长情况、创面肉芽面是否平滑。如渗出物多,可填入渗抗生素液纱条,每日或隔日换取。如分泌物不多,可不填塞。
5.供皮区敷料可不打开,直至2周左右上皮愈合时取除敷料。
6.门诊观察至术腔完全上皮化、干耳。以后每隔半年至1年观察1次,清理术腔脱落上皮碎屑。
1.彻底清除病灶,特别是注意避免遗留中、上鼓室内的炎性病灶及胆脂瘤。
2.垫在上鼓室内壁的软骨或皮质骨,要确保其位置正确,避免在鼓膜修补时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