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经翼点入路在颅内肿瘤及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颅咽管瘤切除术而言,由于这种入路稍加改变就能充分地显露视交叉前后、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甚至小脑幕边缘及颈内动脉分叉部附近的结构,故其适应证较宽。有人(Yasargil,1990)将其用作切除各种颅咽管瘤的主要手术入路。
经翼点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适用于:
1.向一侧鞍旁扩展的鞍内-鞍上型、鞍上-脑室外型的视交叉前及视交叉后的颅咽管瘤。
2.一侧脑室旁及向鞍后扩展的颅咽管瘤。
手术多在全麻下进行。仰卧位,上身略抬高15°~30°,具体头部位置常随经颅入路不同而略异。经翼点入路则偏向对侧60°~90°。头低约15°,以利抬额叶及暴露蝶鞍部。
1.头皮切口与骨瓣
头皮切口多在发际内。骨瓣尽量接近颅前、中窝底部,以便抬起额叶与颞叶。蝶骨嵴外侧尽量切除。有时切口和骨瓣的位置还可依肿瘤位置和大小不同而稍加改变。如肿瘤向中线扩展,在视交叉前、后瘤体较大,侵及第三脑室底部,或延至对侧视神经外侧者,可采用冠状头皮切口,骨瓣向内上方移达矢状窦缘,即额下-翼点联合入路。肿瘤向外扩展,达同侧鞍旁,或脑室旁型颅咽管瘤及向鞍后扩展者,切口可向外、后移动,必要时暴露颞叶底部后方及小脑幕。
2.肿瘤显露
切开硬脑膜后,首先应贴近额叶开放侧裂池,放出脑脊液,牵开额叶和(或)颞叶,显示同侧视神经与颈内动脉。如肿瘤为脑室旁型或瘤体较大向鞍后扩展,则应于较高处分开外侧裂,并打开侧裂池根部,以充分显露颈内动脉分叉部、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近端,并开放视交叉前间隙、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与颈内动脉外侧间隙,显露大脑前、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眼神经与向鞍旁扩展的瘤体。如肿瘤位于鞍后接近中脑前方,还应切开Lilie-quist膜进入脚间池,必要时还可切开小脑幕游离缘,打开桥脑前池及环池,显示向鞍后延伸的瘤体及基底动脉分叉部、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脚和桥脑。
3.肿瘤切除
与经单侧额下视交叉前方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基本相同,但由于本入路能较充分地显露瘤体及周围结构,故可更彻底地切除瘤体,达到全切除。但需注意保护周围结构,采用锐性分离,每次切除的瘤块不可过大,巨型颅咽管瘤的囊壁应分块切除。切除每个间隙的瘤体时,均应调整好手术显微镜的方向,使之暴露清楚,不可钝性分离或盲目用力牵拉。对于延伸向鞍旁的肿瘤,则应于切除视交叉前方的瘤块后,调转手术显微镜的方向,经扩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或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进行切除。这时应注意保护后交通动脉、丘脑穿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勿使损伤。动眼神经常于颈内动脉外侧间隙横行越过肿瘤表面,应于其上方或下方的间隙分别切除肿瘤。动眼神经非常脆弱,稍加牵拉便可损伤,故操作尤需轻柔。延伸至脚间池与桥脑前池的瘤块,常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桥脑相粘连,须细胞分离,分块切除。
视交叉后方(前置型视交叉)的囊性脑室内及脑室旁型颅咽管瘤如采用本入路切除,则需开放侧裂池、颈动脉池,显示前置型视交叉、大脑前动脉第1段、前交通动脉和扩张的终板。由于肿瘤向前压迫常使终板变薄,向前膨出,且颜色变黑。切开终板和一层极薄的第三脑室壁,便可显示囊性肿瘤。穿刺囊腔,抽出囊液,分离并完全切除肿瘤囊壁。
4.关颅。
1.视力损害。
2.尿崩症。
3.垂体功能减退。
4.下丘脑损害症状。
1.术后严格记录出入量,尿崩症是常见的并发症。如有尿崩者,可先给予双氢克尿噻或氨苯蝶啶口服,3~5天后症状可消失。严重者可给予垂体后叶素。同时还应注意血电解质变化,随时予以纠正。
2.成人口服地塞米松10~30mg/d,2~3天后改用泼尼松5mg口服,每日3次。如垂体功能减退不明显者,一般2周后停用。
3.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因下丘脑损伤或使用大量激素,术后消化道出血时有发生。颊骨人可有黑便,呕吐咖啡样物,甚至可能急性胃穿孔。遇有上述状况应及时停用激素,给予鼻饲冰水加肾上腺素、云南白药等。静脉给予维生素K。术后对可能有消化道出血倾向者,可预防性使用洛赛克静滴。
4.对生长缓慢的儿童,可给予甲状激素或生长激素促使儿童长高。
另外,放射性核素置入瘤内的内放射线治疗近年也有发展。此法可使用立体定向手术,将198Au或32P注入瘤内治疗肿瘤。
5.术后随诊观察能力、视野改变,有助于判断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