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二度眶距增宽。
2、筛板下垂不明显者。
三度眶距增宽或筛板明显下垂者。
1、完成如下所列各种术前检查,充分了解病人的局部畸形状况及程度。
(1)临床检查:对上述的畸形进行各种测量,以及对面部的其他异常进行检查和描述。
(2)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和眼底。同时注意有无斜视。应检查视野及眼球突出度。
(3)鼻科检查:注意鼻腔内的情况,有无鼻中隔偏位,有无脑膨出,嗅觉是否正常等。
(4)神经外科检查:根据临床的需要,可进行运动功能检查、脑电图或作动脉造影检查。
(5)放射线检查:前后位常规颅骨放射线检查可显示眶距过宽,也可显示出垂直性眶不对称。
在基底断层X线片上可显示眶内侧壁和眶外侧壁的情况,如长度、厚度、移位的程度和角度等。如两侧眶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前后一样,甚至前窄后宽,则手术困难。一般是前宽后窄。断层X线片上也可显示两侧视神经孔间的距离。前后位断层X线片可显示眶上壁和眶下壁的情况。
从X线片上应注意观察筛板的位置。眶距增宽的病人常有筛板脱垂。同时观察额窦和筛窦的发育及其范围。
CT片提供脑、脑室及眶内容的清晰影像,并有助于设计手术方法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2、完成肝、肾、心、肺功能检查及血生化、血气等有关检测,了解病人的周身状况。
3、术前2d开始用抗生素液滴眼、鼻,漱口,喷口腔,并剪鼻毛。
4、术前1d开始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
5、提前配血2000~3000ml备用。
6、洗头、洗澡。用1∶1000洁尔灭液洗头,剃光头。
1.软组织切口和暴露
取头皮冠状切口,与颅内外联合途径者相同。
2.骨切开和骨截除
与颅内外联合途径的手术基本相同,但不作眶上与眶顶的骨切开术,力求不通入颅腔。骨切开线类似U形,在颧额部带一骨突。根据需要,截除眶间增宽的骨质。眶内侧壁、眶底和眶下骨切开与颅内外联合途径基本相同。
3.内移两眶
将已行骨切开的两侧眶部移向内侧、靠拢。颧额部的骨突移于眶内,可防止再移回。
4.植骨、固定
取自体髂骨或颅骨片移植于两眶内移后的外侧骨间隙中,用钢丝固定。
1、脑脊液漏
主要原因是骨切开时损伤了硬脑膜或通入颅腔。硬脑膜的小裂伤有望自行封闭。
2、血肿
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未安置引流管。
1、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1、眼睑和眶周置小冰袋,并适当应用激素,可减轻术后眶周和面部肿胀。
2、注意观察有无脑脊液鼻漏。
3、术后应用抗生素3d。
4、术后2~3d拔除头皮下负压引流管,术后第7d拆除状切口缝线。
如果眶外侧壁较厚,则纵行剖开眶外侧壁的骨切开可以从较低的部位开始,然后转向上外,形成一个向外上的骨突。如有进入颅中窝的危险,则需对大脑中叶妥善保护。
为了确保内侧壁可以移动,应力求使截骨块内包括内侧壁的全高度,前后有足够的长度。鼻额缝截骨必须有足够的高度和深度,如此则很接近颅前窝,并有可能撕破硬脑膜,操作必须细心。
如果鼻中线的外形较正常,则可施行两侧的骨截除。这种骨截除有破入颅前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