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膜窦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该病实质上是颅骨骨膜内由无肌层的静脉血管组成的血管团,并通过粗细不等的板障静脉、导血管与颅内大静脉窦(多为上矢状窦)相沟通。从其形成原因可分外伤性、先天性与自发性三种,好发于额部、顶部。其症状特点,为肿块随头位的低下与咳嗽等而增大,当平卧或立起时又可缩小或消失,压迫颈静脉时肿块亦可增大。在拟诊时,有人主张行血管造影或局部肿块直接注入造影剂可以确诊。目前多主张行手术治疗。
1.肿块逐渐增大,经观察不见好转。
2.肿块已影响美观,且病人症状较多,不手术不能解决其精神负担时。
如肿瘤块小,性质不明,亦可暂不手术。
1.事先应行血管造影,明确与颅内外静脉的关系。
2.颅骨缺失较大,应备颅骨成形材料。
1.切口
选择瓣状切口,分离皮瓣,电凝与骨膜粘连的血管。
2.显露骨膜窦
因骨膜窦与颅骨粘连紧密,在皮瓣分离后,可见到凸出于颅骨表面的暗蓝色,不整形包块,触之较软。
3.切除骨膜窦
若范围不大,且与颅内大静脉窦交通较明确,则可在骨膜窦周围切开骨膜,细心分离,结扎与静脉窦沟通的静脉。颅骨外板骨孔出血,则用骨蜡涂抹止血,全部切除骨膜窦。若骨膜窦已累及颅骨,则在切开骨膜时钻孔,咬除颅骨1圈,翻开骨瓣细心找到肿块蒂部与颅内静脉窦相沟通的静脉,加以妥善结扎或电凝止血,连同受累颅骨一并去除。颅骨缺损处再行修补。
4.切口缝合
彻底止血后,切口内放入橡皮引流管引流,缝合帽状腱膜与皮肤。
1.再出血、血肿形成,可造成意识障碍,甚至出现偏瘫。
2.切口感染或颅骨感染。
行颅骨缺损修补者,注意局部有无积液,发现后及时处理。
1.找出与颅内静脉窦相沟通的静脉,妥善进行结扎。
2.骨瓣开颅时,不可撕脱与颅内静脉窦沟通的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