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后窝减压术为常用的技术操作,手术方法与颅后窝中线开颅术相似,但硬脑膜应更广泛地做星形切开,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咬除尽量宽些,硬脊膜也应切开,以达到充分减压,使下疝的小脑扁桃体不再压迫延髓和上颈髓。
1.颅后窝手术后颅内压仍高,占位性病变未能完全切除,或肿瘤恶性程度较高。
2.弥散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或颅后窝病变术前已发生枕骨大孔疝危象者。
3.有心、血管运动中枢或呼吸整合中枢功能受损的重危病人。
1.年迈或已趋濒死状态的病人。
2.濒危病人,家属或单位拒绝手术。
3.小脑幕上病变伴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颅后窝减压后,有引发小脑幕裂孔疝的危险。
颅后窝容积较小,脑干、后组颅神经及椎-基底动脉等重要结构术中不能损害或过分牵拉,故开颅时切口设计十分重要,术前必须精确定位,设计好手术入路,以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枕下开颅下方要达到颈项部,皮肤准备必须包括全头部、颈项部和双肩部。
颅后窝病变常伴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和阻塞性脑积水,为便于手术的暴露和操作,常需先穿刺侧脑室后角放液减压。遇有枕骨大孔疝危象时,可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1.切口
颅后窝减压术一般选择正中线直切口应用最多。选好体位后,以龙胆紫或亚甲蓝划出切口线。常规消毒,消毒范围应上至额顶,下达双肩,两侧达耳前及颈侧部。铺盖单巾并用切口膜粘贴或缝合固定于皮肤上,防止术中滑动。沿切口线以0.25%~0.5%普鲁卡因(加肾上腺素)浸润各层组织,在切口线两侧分点以长针头刺至枕骨或近第1、2颈椎椎板,每处注入5~10ml普鲁卡因,以减少术中出血,便于分离肌肉。
正中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电凝或结扎出血点。枕外粗隆以上从正中切开骨膜,在枕外粗隆处由其两侧绕过,留下粗隆处小块菱形筋膜,以便手术结束时对位缝合。枕外粗隆下严格沿中线项韧带切开,直达枕骨和寰椎后结节及枢椎棘突。用骨膜剥离器向两侧将附着于枕骨的肌肉及肌腱剥离推开。寰椎后结节上组织切开分离后,两侧沿后弓表面横形切开骨膜,以剥离子剥开。枢椎棘突及两侧椎板上肌肉向外剥开。剥离过程中,电凝肌肉止血,粗隆下中线两旁有导血管,以骨蜡止血。用自动牵开器将切口撑开。
2.颅骨开窗
多为骨窗开颅。先在一侧枕骨鳞部钻一孔。因位置倾斜,钻头不能与颅骨表面垂直,故下方需用骨撬挡好,以免向下滑脱。钻穿颅骨后,改用咬骨钳将枕骨逐步咬除。枕骨开窗面积应视手术暴露要求而定。向上可咬至枕外粗隆及横窦下缘,两侧可咬至乳突后缘,向下咬开枕骨大孔后缘,必要时可将寰椎后弓咬去。但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咬除宽度应限于每侧距中线1~1.5cm,以防止损伤椎动脉,导致不良后果。
3.硬脑膜切开
硬脑膜做瓣状切开,向横窦方向翻开,下方附加正中切开。颅后窝硬脑膜中线处有小脑镰,内含枕窦,沿枕骨大孔缘有环窦。枕窦和环窦的发育程度因人而异,发育良好者切开时可能出血较多,需以电凝或缝合止血,或用银夹夹闭。硬脑膜和上颈椎部硬脊膜切开要充分,以利减压。
4.缝合创口
减压手术结束后,为达到减压目的不缝合硬脑膜。用粗丝线间断严密缝合枕下肌肉,缝线必须贯穿肌肉全层或分层相互重叠缝合,不可留有空隙,以免形成脑脊液漏或假性囊肿。枕外粗隆处为肌肉与筋膜交汇点,最易发生漏口,必须严密缝合。项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分层间断缝合。硬脑膜外可放置引流或另切小口引出,术后24~48h拔除。
1、颅后窝狭小,术后出血、水肿,其后果更加严重,故术中止血应特别仔细。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脑干支和基底动脉损伤者,脑干缺血,后果严重。
2、后组颅神经损伤会引起声音嘶哑、呛咳和吞咽困难。肌肉缝合不严、术区包扎不紧,可致脑脊液漏或假性囊肿,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处理十分困难。
1、开颅术后有条件时,应进行ICU术后监护。无监护条件时也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根据病情需要每15min~1h测量观察1次,并认真记录。若意识逐步清醒,表示病情好转,如长时间不清醒或者清醒后又逐渐恶化,常表示颅内有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必要时应做CT扫描,一旦证实,应及时送手术室,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有严重脑水肿者,则应加强脱水治疗。开颅术中出血较多者,术后应注意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但输血、补液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呼吸道应保持通畅,短期内不能清醒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后应给予吸氧。
2、术后24~48h一般不予饮食,以免呕吐。频繁呕吐可增加颅压,为术后一大禁忌,对颅后窝手术者尤为紧要。吞咽障碍病人,食物易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必须在完全清醒后,试行少量进食,证明无问题时方可进食。昏迷或吞咽障碍短时间不能恢复者,肠鸣音恢复后可置胃管鼻饲。
3、防止并发症,尤其肺部并发症、癫痫及高热。昏迷或瘫痪病人,应注意防止褥疮,加强大小便管理。
4、颅后窝开颅后,如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损伤,常至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术后应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吞咽未恢复前,可置胃管鼻饲。
1.颅后窝开颅手术时间较长,体位多为俯卧或侧卧,术中又易影响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故保持呼吸功能十分重要。
2.颅后窝开颅过程中易出血的部位是枕下肌肉,枕骨中线旁导血管和乳突后导血管,枕骨大孔和寰椎间的枕下静脉丛。为减少出血,取枕下中线切口时,严格沿正中项韧带切开,尽量避免切开肌肉。若取中线旁切口、钩形或倒钩形切口,切断肌肉时可用电刀或用电凝止血,导血管处软组织应剥离干净,以骨蜡填塞止血,枕下静脉丛出血可用电凝控制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椎动脉由寰椎上关节块后方入颅。剥离及咬除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时不可过宽,每侧限于1~1.5cm范围内,以免损伤椎动脉。
硬脑膜切开时,枕窦及环窦有时出血较多,可用银夹夹闭,或用缝合或电灼止血。硬脑膜表面出血尽量少用电灼,以免硬脑膜皱缩,缝合困难。
3.枕下肌肉缝合必须严密,特别是枕外粗隆处,最易发生脑脊液漏,缝合尤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