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开颅第三脑室造口和各种分流术。开颅第三脑室造口因创伤大,现已少用。各种分流手术中,脑室-腹腔分流术应用最广泛,常见的并发症有分流管梗阻及感染;小儿患者因身材长高还需再次手术换管。采用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室造口术,可以做到微创、直视手术,避免上述术式的弊端,通过造口使脑脊液进入正常循环吸收过程。
1.导水管狭窄梗阻性脑积水。
2.松果体区及颅后窝占位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
3.禁忌行脑室-腹腔分流的患者,如腹水、腹腔感染等。
1.交通性脑积水。
2.室间孔及第三脑室宽度很小,不适于内镜插入操作。
1.术前必须有正确的定位诊断。近年来由于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CT、MRI、DSA等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病变的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前应详加分析,以便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争取获得最好的显露,尽可能地避开颅内重要结构,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争取良好的效果。
2.皮肤准备,手术前1天先用肥皂及水洗净头部,手术当日晨剃光头发。也可在手术前夕剃头。
3.手术当日晨禁食。可在手术前日晚灌肠,但有颅内压增高时,应免去灌肠,以免引起病情突然恶化。
4.术前晚可给苯巴比妥0.1g口服,以保证安静休息。术前1h再给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4mg或东莨菪碱0.3mg肌注。
5.准备好内镜手术配套设备。
1.切口
以冠状缝前1cm、矢状窦旁3cm交点为中心,做中线旁纵行约3cm头皮切口。颅骨钻开一个直径1cm的骨孔。硬脑膜“十”字切开,以刚好能放入内镜为准。
2.进入侧脑室
将带导芯直径3~6mm的镜鞘插入侧脑室,拔出导芯换入内镜,借助隔静脉、脉络丛及丘纹静脉标志找到同侧室间孔。
3.进入第三脑室
内镜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内,达到第三脑室底部时可见双侧白色反光的乳头体,透过其间变薄的室管膜可见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的起始段。
4.造口
脚间池造口位置在基底动脉稍前方中线处,将变薄的室管膜剪开一个小口,应用球囊导管将造口扩大到直径5mm,使第三脑室与脚间池相通,疗效比较持久。
1.术后通常最早出现亦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常见的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并发颅内出血的病人,或术后迟迟不清醒,或清醒后出现淡漠、嗜睡、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或再昏迷等。因此,术后无特殊原因长时间不清醒或意识好转后又逐渐恶化,并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如缓脉、血压升高,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者,应引起重视,要高度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有条件时应及时做CT检查,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清除血肿。手术愈早,后果愈好。
2.动眼神经麻痹、记忆障碍、共济失调和嗜睡等,多为暂时性。
1.术后有条件时,应进行术后监护,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根据病情需要每15min~1h测量观察1次,并认真记录。若意识逐步清醒,表示病情好转;如长时间不清醒或者清醒后又逐渐恶化,常表示颅内有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必要时应做CT扫描,一旦证实,应及时送手术室,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有严重脑水肿者,则应加强脱水治疗。呼吸道应保持通畅,短期内不能清醒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后应给予吸氧。
2.术后可行脑室持续引流2~3天;夹闭观察24h,如无颅内高压表现可以拔出引流。
1.手术时,认清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内的解剖标志,避免误伤。
2.术中小的出血,应用37℃林格液冲洗即可停止,明显的出血用双极电凝或激光止血。
3.术毕,脑室内充满林格液,以防术后脑部塌陷致硬脑膜下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