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指原发于骨组织的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继发性骨肿瘤指其他器官恶性肿瘤转移到骨组织的肿瘤。临床上以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较为多见。而恶性骨肿瘤中,骨肉瘤最为多见。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骨肿瘤外科分期系统的建立和手术前后辅助化疗的广泛应用,使骨肿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显著提高,2年无瘤存活率已由30%提高到80%左右。而且已不再把截肢术作为治疗恶性骨肿瘤的首选方法,许多学者推崇采用局部广泛或局部根治性骨肿瘤切除和保留肢体的手术,即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同时应用辅助化疗消除已发生的显微转移病灶。
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受累部位与范围,一般可采用前路和后路两种手术入路。采用前路手术对椎体肿瘤的切除、椎管减压和脊柱固定术比较理想;有时则需要前后路同时进行,才能达到彻底切除肿瘤;后路手术适合于肿瘤位于椎体后缘者,因损伤小,出血少,具有一定的优点。
前路椎体肿瘤局部广泛性切除术适用于:
1.胸椎或腰椎单发性恶性肿瘤或转移瘤。
2.胸椎或腰椎的骨巨细胞瘤或侵蚀椎体的神经原肿瘤。
1.CT和MRI检查,确定骨肿瘤受累范围。
2.胸部X线片及全身核素骨扫描,除外肺转移和骨转移。
3.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4.有条件者,术前1d进行肿瘤椎体血管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5.备血1000ml以上。
1.切口
根据受累椎体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口入路。T4~12者,采用剖胸切口;T12~L2者,采用经胸、腹膜后途径;L2以下者,采用肾切口。
2.显露
在胸椎,纵行切开壁胸膜后,将椎旁疏松组织向前后分离,注意向前不能达到椎体中线,主要在于向后显露相应的肋骨头;在腰椎,应进行腰大肌表面分离,自腰大肌的前缘向后侧牵开。然后进一步显露病变的椎体及其上下界的正常椎体,必要时在透视下定位。将病变椎体侧方的节段性血管分离、切断和结扎。
3.肿瘤椎体切除
在透视下进一步确定肿瘤椎体的位置。先切除患侧的椎弓根,沿椎体侧方向后分离,切除肋骨头后显露椎体的后缘、椎间孔、椎弓根和横突,用尖嘴咬骨钳咬除患侧椎弓根。然后切除椎间盘,先用手术刀切除病变椎体上下方椎间盘,再用骨刀切除其软骨板,直到显露出终板皮质骨。用骨膜剥离器将椎体推向前方,显露硬脊膜前方的间隙,用骨刀经椎体的后方切断对侧的椎弓根。然后再用咬骨钳逐步咬除椎体后壁。
4.椎体固定与重建
肿瘤椎体切除后,用撑开器分开上下位的正常椎体,然后置入椎体钉或Armstrong固定钢板。在上下椎体的表面各凿开约1cm深的凹陷,采用自体髂骨块嵌入,在椎体的前方进一步填入松质骨条;也可采用骨水泥填入的方法。
5.闭合切口
生理盐水冲洗后,在胸段则应仔细缝合壁胸膜,如果胸膜闭合有困难,可采用切口附近的深筋膜修复,胸腔内放置引流管;在胸腰段,应仔细缝合膈肌;在腰段,应在腹膜后间隙放置负压吸引管。然后逐层关闭切口。
前路椎体肿瘤局部广泛性切除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禁食2d。
2.术后卧硬板床,鼓励病儿深呼吸和咳嗽。
3.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切口引流血量。
4.胸腔引流管一般留置2~3d,切口负压吸引管保留3~5d。
5.静脉点滴抗生素7~10d,地塞米松5~10mg/d,静脉点滴,连用3d。
6.术后2周,根据病情,可佩戴支具开始下地活动。
7.切口愈合后继续按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化疗和生物治疗。
1.硬脊膜前方的静脉丛出血较多,可采用明胶海绵压迫达到止血。
2.在填入骨水泥时,应在硬脊膜前方放入明胶海绵,再用脑板加以保护。
3.骨水泥应在形成面团时再置入,以便容易塑形成为柱状。
4.骨水泥在聚合期释放的热量,容易灼伤脊髓,必须用大量冷生理盐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