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Jannetta继Gardner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中,在神经根进入脑干的区域,受到小脑脑桥角处异常血管襻的压迫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这区域内神经受异常血管襻的搏动性压迫后,髓鞘和轴突都可以发生变性,并使传出纤维与痛觉传入纤维发生短路,或正常的触觉传入冲动亦引起疼痛发作。根据大宗病例报道,在三叉神经痛病例中,因血管压迫神经根者占78.8%~88.3%,因肿瘤引起者为5.2%~9.8%,其中动脉压迫占58.9%,静脉压迫占13.9%,动、静脉混合压迫占2%。动脉中以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主。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适用于经药物、乙醇注射或射频热凝治疗疗效不明显,仍有剧痛的病人。
高龄病人和重要器官有严重疾患者宜慎重考虑。
按颅后窝手术前常规准备。对局麻病人应交代术中如何配合。
1.切口
患侧枕下、乳突后2cm做皮肤直切口;或在乳突后做倒钩形拐棍切口;或在耳后乳突上半部向后做横切口,约4cm。
2.骨窗
做直径3~4cm骨窗,上缘达横窦,外侧抵乙状窦边缘。
3.硬脑膜瓣状切开
基底连于横窦,硬脑膜瓣翻向上,暴露颅后窝的外上部。
4.显露三叉神经根
将小脑半球牵向下内方,放出脑脊液,待小脑下陷后,用微型剥离子小心剥开岩静脉,必要时电凝后切断。认清面、听神经,显露三叉神经根。剪开贴附在神经根上的蛛网膜,向内侧分离至神经根近桥脑处,再仔细向四周探查。
5.游离压迫神经根的血管
发现动脉襻或异常血管走行压迫神经根后,先将钝头显微剥离子插入动脉与神经根间隙中进行游离,如有粘连可用显微剪刀剪开,分开动脉与神经根后,在两者之间插入一小块Teflon棉团或垫片(图4.12.4-3)。对静脉压迫的病例,将静脉自神经根表面游离分开,双极电凝后切断。
6.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硬脑膜和肌肉缝合不严,术区包扎不紧,可致脑脊液漏或假性囊肿,可致颅内和(或)术口感染、术口不愈合,处理十分困难。一旦发现,应及时缝合漏口。后组颅神经损伤会引起声音嘶哑、呛咳和吞咽困难。
据统计,有85%术后疼痛消失;2%~4%由于疼痛行二次手术;5%~13%疼痛复发,1%仍有剧痛。
颅后窝开颅后,如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损伤,常至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术后应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吞咽未恢复前,可置胃管鼻饲。
如术后仍有微痛,可继续服用镇痛剂。
因本手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所以切口、骨窗无需过大,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显露三叉神经神经根,尤其是神经根进入脑干处。
2.要仔细寻找血管,多数病例是单支压迫,也不能漏掉多支血管中的细小动脉,常在神经根前缘,进入脑干的入口处。
3.神经血管之间垫好Teflon后,病人面部疼痛应消失。如术中未发现血管压迫。病人面部仍疼痛时,应将三叉神经感觉根外3/4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