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穿刺术是采取肝组织标本的一种简易手段,穿刺方法有多种,如一般的肝穿刺术、套管针穿刺术、分叶切除术、快速肝穿刺术等。前3种较易造成肝损害或出血;后者较安全,现临床多采用这种方法。肝脏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是近代肝脏病学的基础,因此脏脏疾病时的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和研究对于了解其病因、机制,确定诊断、决定治疗和评估疗效都十分重要。
由于实验室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过去认为需作肝活检确诊的患者,大多可通过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等检查明确诊断和疾病状态,不逼作 活检,例如:急性肝炎、急性黄疸、肝细胞肝癌和肝的良性肿瘤(如血管瘤)等。另有一些新的适应症如肝移植后、肾移植的肝脏并发症、新的药源性肝损伤等。肝 活检的适应证可归纳如下:
1、慢性肝炎分期、分级的评估;
2、原因不明的肝功能试验异常的诊断;
3、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分期;
4、肝脏肉芽肿和全身性炎症;
5、药物性或工业中毒性肝病的确定,评价对非肝脏疾病治疗药物的肝毒性;
6、肝硬化;
7、肝内胆汁淤积;
8、多系统浸润性疾病诊断;
9、肝内占位病变;
10、 原因不明的肝、脾肿大,不明原因的肝肿大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如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结核、肝肉芽肿(结核、布氏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梅毒 等)、血吸虫病、肝肿瘤、脂肪肝、肝脓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各种代谢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累积病、肝脏淀粉样变性)等,往往需要通过肝穿刺来 了解病人的肝脏病变,为明确诊断提供重要的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依据;
11、肝移植后的肝脏情况;
12、肾移植后肝并发症;
13、原因不明的发热、肝组织培养或其他病原学检查;
14、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肝穿刺对于肝炎病情发展程度判断极有价值,是病理分期分级的金标准,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肝穿刺的。以下是不能或需要谨慎选择该检查方法的对象。
1. 不能合作或昏迷的患者;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血友病、肝海绵状血管病、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达80×109/升以下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小于50%;
3.大量腹水或重度黄疸者;
4.严重贫血或一般情况差者;
5.严重肝外阻塞性黄疸伴胆囊肿大者;
6.右侧脓胸、膈下脓肿、胸腔积液或疑为肝包虫病或肝血管瘤患者,穿刺处局部感染者;
7.肝缩小或肝浊音界叩不清者;
8.严重心、肺、肾疾病或其功能衰竭者;
1.穿刺前3天,每日需注射或口服维生素K、钙剂和维生素C。
2.穿刺前1天测定病人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备血。
3.术前1小时给予可待因及苯巴比妥钠各0.03g。
4.穿刺前测量血压、脉搏等。
1.向病人解释穿刺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的合作。
2.将用物携至床旁,用屏风遮挡病人,协助病人排空膀胱。
3.病人取仰卧位,稍向左倾,身体右侧靠近床缘,背部右侧肋下垫一枕头,右臂屈置于头后。抽脓液时取坐位或半卧位。
4.穿刺部位:一般穿刺取腋前线第八、九肋间或腋中线第九、十肋间隙。肝肿大超出肋缘下5cm以上者,亦可自肋缘下穿刺。
5.在病人背部依次铺好腹带、橡皮布、治疗巾。协助医生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6.术者用橡皮管连接20ml注射器及肝穿刺针,检查各部是否衔接严密,确实不漏气时,吸无菌生理盐水 3-5ml,排净注射器内的气体。先用穿刺锥在皮肤上刺孔。再用肝穿针由刺孔沿肋骨上缘刺入0.5-1cm,护士将注射器内生理盐水注入0.5-1ml,以冲出肝穿刺针腔内可能存留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以免针头堵塞。
7.抽吸针栓至注射器5-6ml刻度处,造成并保持针内负压,直至手术结束。然后嘱病人深吸入后,呼气末屏气片刻。在病人屏气开始时,将穿刺针与皮肤垂直,迅速刺入肝脏组织,并立即拔出,此动作一般在1秒左右完成。绝对不能搅动穿刺针,穿刺深度一般4-6cm左右。
8.拔出肝穿针后以无菌纱布覆盖,按压穿刺部位数分钟,用胶布固定,并置砂袋加压,缚紧腹带,将取得的肝组织注入标本瓶内固定。
9.穿刺完毕,安置好病人,清理用物,标本立即送检。
1、出血;
2、胆汁性腹膜炎;
3、败血症;
4、菌血症;
5、局部疼痛;
6、一过性低血压或胸膜休克。
健康饮食。
穿刺口预防感染。
1.有出血倾向、大量腹水、肝包虫病、肝血管瘤、右侧脓胸、膈下脓疡、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及不合作者,应禁忌肝穿刺。
2.穿刺后密切观察病情,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并注意有无内出血及气胸。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协助处理。
3.病人情况良好手术后24小时去除砂袋、腹带。
4.进行穿刺或拔针,一定要在病人暂停呼吸的情况下进行,以免针尖将肝表面划破致大出血。若穿刺不成功,穿刺针退至皮下,必要时更换穿刺方向,重复进行穿刺,但不宜超过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