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终末期肝病。
2、肝脏恶性肿瘤。
3、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1、肝脏以外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2、肝胆系统以外重要脏器的严重感染。
3、全身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
4、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5、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乙乙肝抗原(HBsAg和HBeAg)阳性,术后肝炎复发率几乎高达100%,但仍可通过有效的内科治疗得以长期存活。
1、全面了解病儿一般状况
测量受体的体重、身高,行B超和CT检查,了解肝脏大小,这对选择大小合适的供体十分必要。与心脏和肾脏移植相比,肝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发生率要低,所以组织配型一般只基于A、B、O血型相配。血清巨细胞病毒(CMV)阴性的受体最好接受CMV阴性的供体肝,如接受了CMV阳性的供肝,肝移植术后CMV感染的机会将明显增加。如果病儿小受体肝切除后需植入成人供肝,受空间所限,可考虑减体积肝移植或有适应证情况下同时切除脾脏。笔者所在医院曾为14岁患儿植入成人供肝,在切除病肝同时切除脾脏,现已健康存活3年零4个月。
2、术前对肝胆系统进行评估
必须通过多种影像学手段及各种实验检测方法(B超、CT、MRI或MRCP)以明确原发病的诊断。下列多项血液检查应作为常规,①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以及HBV-DNA;②丙肝病毒标志,HCV-Ab和HCV-RNA;③抗核抗体(ANA);④抗线粒体抗体(AMA);⑤EB病毒抗体;⑥巨细胞病毒(CMV);⑦甲胎蛋白(AFP);⑧癌胚抗原(CEA);⑨HIV抗体;⑩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三项、血K+、Na+、Cl-测定。
对疑有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血栓的病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上述静脉甚至包括腔静脉是必要的。
3、术前对受体行全面脏器功能检查
检查心、肾、肺、血液系统、胃肠系统等。
4、术前对病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评估
确保他们对手术的复杂性、危险性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有充分的理解和合作。
5、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须对受体原发病所致的各种并发症进行积极有效地治疗。
6、肝移植队伍的组织
肝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精细工作,术前肝移植队伍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要,通常要组成供肝组、受肝组、麻醉组,参与协作的科室至少应包括小儿外科、肝胆外科、心外科、检验科、血液科、微生物科及免疫室、血库、病理科、放射科、药房等,所有这些科室之间的配合应在临床肝移植前通过动物实验阶段磨合。
1、供肝的获取
在成人的肝移植中,取肝左叶作为供肝通常不能满足需要,但在儿童,成人的左半肝或右半肝移植后是可行的。目前国内外对受体生存所需的最小供肝体积究竟多少尚无公认的标准,据香港范上达教授的经验认为最小供肝体积是受体肝脏体积估计值的40%。目前供体手术已常规取消自体输血或不输血,手术时间已比开展初期大大缩短,受体也不需转流技术,无肝期和下腔静脉阻断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h以内。入腹后应按常规肝切除方法游离肝脏,并分别解剖第一、第二肝门,如准备切取右半肝,则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右门静脉、肝右动脉和肝右管均须细心游离。在确定肝切除的切线时,可暂时阻断右肝门,依肝脏颜色改变为界,用超声刀切割。对于右半肝肝移植时肝中静脉是否保留尚无统一的认定,通常情况下应包括中肝静脉,因肝中静脉引流Ⅴ、Ⅷ段,如不保留肝中静脉可能导致右肝充血肿大影响其肝功能。利用超声刀切割肝实质,虽然比较费时,但它的最大好处在于手术中可不阻断入肝血流,避免因缺血及再灌注所致肝损害。肝实质切割分离后,从右门静脉插管灌注(乳酸林格液),离体置入装有冰屑的盆中,继续用UW液灌注右门静脉及胆道,胆道的充分灌注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术后胆道狭窄发生。为了减少对肝动脉内膜的损伤,以减少术后可能发生的血栓形成,肝动脉可以不灌洗。在供体置入前还应细心检查肝断面有无开放的小胆管(可经胆囊注入美兰液观察),并予以相应的缝扎处理。对存留的左半肝断面必须细心止血并封闭所有开放的小胆管。
2、供肝植入
如果亲体供肝保留了肝中静脉,则先行肝右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或肝右静脉吻合,然后行肝中静脉与受体肝左静脉吻合。在完成吻合前经门静脉灌注白蛋白以排除管腔内积气及残存的保存液,防止可能发生的气栓及高血钾症,继之吻合门静脉及肝动脉。上述的3支静脉吻合完成后,打结时应采用扩张因子技术,以利于血流开放后吻合口的扩张,起到预防吻合口狭窄的作用。肝静脉的吻合应注意长度的适宜,肝右静脉如果过长可能导致血流恢复后扭曲。由于儿童的肝动脉细,在吻合时可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所有血管吻合完成并恢复血流后,术中要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血流通畅情况,胆管的重建可采用端端吻合或行胆肠吻合。关于术中静脉转流问题已有资料表明不应用转流技术,阻断时间达2h仍能有效维持循环。至于肾功能损害多能逐渐在术后恢复,一旦发生肾衰可行血透。
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部并发症、腹腔内出血与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