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左肝叶切除术是近年来替代左肝切除的手术方法,有利于保存功能良好的肝细胞。
1.肝肿瘤:良性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肝囊肿)和恶性肿瘤(肝癌、肝肉瘤)。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肝癌仅在非弥漫型的早期,无远距离转移,无恶病质,无明显黄疸、腹水、浮肿、门静脉高压时才可切除,继发性肝癌仅在原发灶可获根治及转移灶是单发局限时才可切除。
2.肝外伤:肝内较大的血管破裂,使部分肝失去血液供应,大块组织离断、碎裂;肝组织严重挫裂伤,单纯缝合修补不能控制出血或已有严重感染者。
3.肝脓肿:并存严重出血和长期共存治疗不愈的慢性坚壁肝脓肿,在条件许可时,可行肝切除术。
4.肝内胆管结石:局限于一叶的肝内结石,病变严重,造成肝叶萎缩者。
5.胆道出血:因恶性肿瘤侵蚀、肝内血管破裂或肝内局限性感染引起胆道出血不止时,可行肝切除出血,并去除病因。
6.肝包囊虫病。
1、伴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局部有感染灶、不适宜手术者。
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
1.体位:仰卧位。
2.切口:一般采用上腹正中切口,必要时可向左上方延长,切断剑突和肋弓软骨,亦可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很少需作胸腹联合切口者。
3.分离左半肝:在切除肝脏之前,先分离附着在左半肝上的结缔组织和韧带。先切断、结扎肝圆韧带,利用其肝侧残端将肝脏轻轻下拉,沿前腹壁剪断镰状韧带。将肝脏向后、向下推开,更好地显露、切断冠状韧带,并结扎、切断在膈面背侧的左三角韧带。然后,切断肝胃韧带和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注意勿损伤肝蒂),左半肝即被分离。
4.处理第1肝门的肝门脉管:分离肝脏后,用大拉钩将肝脏拉向上方,显露第1肝门。有时为了防止切除肝叶过程中大出血。可先用一纱布条或导尿管套入肝蒂脉管处,以备控制血流。处理肝门脉管常用的方法有下面两种:
⑴鞘外结扎法:即在glisson鞘外一并结扎左肝管、肝左动脉和门静脉左支。先沿glisson鞘左干上、下各0.5cm处作钝性分离并深入到肝实质内1cm左右。分离时勿撕裂在鞘内走行的血管。分离清楚后,在距门静脉主干分叉左侧2cm左右处,用粗丝线结扎两道;可暂不切断,待左肝叶实质全部离断后,再验证一下所结扎的左干是否正确无误。然后,在两结之间切断,取走左肝,脉管干残端作缝扎。
⑵鞘内分别结扎法:当肝门脉管有异常走行时,需将glisson鞘分开,分别结扎左肝管、肝左动脉和门静脉左支。左肝管和肝左动脉需先切断,门静脉则暂不切断,作为以后切除肝叶的标志。
5.处理第2肝门的肝左静脉:第1肝门处理完毕后,将肝脏拉向下方,显露出第2肝门。此时,需先辨清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的解剖关系,有时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分别注入下腔静脉;有时肝中静脉先汇入肝左静脉后再注入下腔静脉。还应注意肝左静脉在肝外部分较短,常需切开肝包膜才能辨清。用刀背慢慢分离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分叉处,保留肝中静脉,再用钝头粗圆针引粗丝线,贯穿肝实质,结扎肝左静脉,然后切断,分离第2肝门。
6.离断左半肝:沿肝中静脉左侧缘0.5cm处切开肝包膜,用刀背钝性分离肝实质,将所遇的左肝脉管,一一用弯止血钳钳夹后切断、结扎。在此过程中切勿损伤肝中静脉主干。再从肝的脏面前缘向肝实质内钝性分离,最后切断门静脉左支,完全离断左半肝。肝断面的血管和肝管应一一用细丝线结扎或缝扎,渗血可用热盐水纱布敷压止血。
7.网膜覆盖肝断面:因左半肝切除术已将肝镰状韧带切除,故肝的断面需用丝线间断缝合再加用小网膜或大网膜缝合覆盖,既预防肠粘连,又有助于止血。如仍有出血,应在创缘用褥式缝合止血。检查无渗血或漏胆汁后,于左半肝窝及网膜孔处各置一香烟引流或双腔管引流,再逐层缝合腹壁。
肝功能降低。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1. 扩大左肝叶切除术的病人,应注意出血、休克、缺氧、少尿等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一旦出现,应及时纠正。多次小量输血对预防和纠正低蛋白血症颇为重要。使用抗生素、维生素、保肝药物和充分给氧,也很重要。
2.腹腔内的香烟引流或双腔管负压引流可在术后3~5日拔出,如出现胆汁或渗血较多,则宜多留置数日。术后如有腹腔感染征象,可自引流口注卡那霉素进入腹腔,每日1g或甲硝唑等药物。轻度感染一般注入3~5次即可,如感染严重,则应扩大引流。
3. 扩大左肝叶切除术切口较长,可在术后9~10日拆线。
注意预防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