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挂线手术

肛瘘挂线手术用于肛瘘的手术治疗。 肛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是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内口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经久不愈,是肛管、直肠疾病中的常见病。肛瘘的分类方法较多,但不外乎以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所在部位、瘘管行径与肛管括约肌的关系而分。目前多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

①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为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距肛缘较近,约3~5cm。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②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③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使治疗较困难,需分期手术。④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占1%,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意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临床上常简单地将肛瘘分为低位或高位两类,前者是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后者是瘘管在肛管直肠环以上。也有从瘘管的形状分为直瘘、弯瘘及蹄铁形肛瘘。直瘘常为低位肛瘘,蹄铁形肛瘘常为高位,弯瘘可以是低位,也可以是高位。从病理变化上,又可分为化脓性肛瘘及特异性感染所致的肛瘘。

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必要时将瘘管周围瘢痕组织同时切除,使伤口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

  • 就诊科室:肛肠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排泄部位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 手术时长:1-3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个月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5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肛瘘
适应症

肛瘘挂线手术适用于:

1.适用于距离肛门3~5cm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肛瘘,临床上能明显触及索条状的管壁,无分支和急性感染。

2.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或切除的辅助方法。

禁忌症

伴有急性感染或积脓时,须先控制感染。

术前准备

1.肛门周围皮肤剃毛。

2.术前1d给流质。

3.必要时术前4~6h做肥皂水灌肠。

手术步骤

1.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处找到内口;然后将示指伸入肛管,摸索探针头,将探针头弯曲,从肛门口拉出。注意在插入探针时不能用暴力,以防造成假道。

2.将探针头从瘘管内口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经过瘘管外口进入瘘管。

3.提起橡皮筋,切开瘘管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层,拉紧橡皮筋,紧贴皮下组织用止血钳将其夹住;在止血钳下方用粗丝线收紧橡皮筋并做双重结扎,然后松开止血钳。切口敷以凡士林纱布。

并发症

1.疼痛

一般的疼痛,病人都能忍受。若有剧痛,病人难以忍受者,大多由于挂线过紧或皮肤未完全切开所致。

 2.尿潴留

除本身有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外,主要由疼痛引起的反应性尿潴留。肛管神经与膀胱颈部神经关系密切,肛门部刺激常可引起后尿道和膀胱颈部痉挛,尤其在放置肛管的病例更为常见。只要除去疼痛病因,适当给予镇静剂常可排尿。如仍不能排尿,可给氨甲酰胆碱0.25mg皮下注射。术后12h仍不能排尿者,须导尿。

术后护理

肛瘘挂线手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术后每天用1∶5000高锰酸钾热水坐浴,并更换敷料。一般在术后10d左右,肛瘘被橡皮筋切开,创面用玉红膏、生肌散换药。若手术后10d橡皮筋仍未脱落,说明结扎橡皮筋的丝线较松,需要再紧1次。

2.橡筋脱落后,应每日检查创口,避免粘连而致引流不畅,务使创面肉芽组织由底层向外生长。

3.术后继续流食1d,以后可随病人的食欲情况更换饮食。

4.术后24h不大便,此后保持每天1次,便后热水坐浴、换药。

5.出院前做直肠指诊,以明确有无肛门失禁及狭窄。

注意事项

1.要正确地找到内口,一般在探针穿出内口时,如不出血,证明内口位置准确。

2.橡筋脱落后,注意伤口必须从基底部开始,使肛管内伤口先行愈合,防止表面皮肤过早粘连封口。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