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手术不致污染腹腔,组织损伤少,可使肛门内、外括约肌、提肛肌和内脏神经、腰骶神经和骶神经丛等不受损伤,以保证排便和排尿功能。但是,粘膜容易剥破,或因两层肠管间发生感染而引起盆腔炎、直肠穿孔或狭窄等并发症。
出生6~12个月的婴儿的直肠粘膜与肌层间隙比较疏松,容易分离,非手术疗法无效时,可作此手术。
年龄大,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疾患而难以耐受手术者。
1.术前4周入院,少进有渣饮食,每日口服液体石蜡60ml,灌肠1~2次。
2.术前2周开始口服琥珀酰磺胺噻唑等药。如合并结肠炎,反复腹泻时,可用生理盐水反复灌肠冲洗,每日3次,并口服新霉素50mg~100mg/kg·d,分3~4次口服。
3.如经过适当结肠准备,积粪情况仍无好转,应即考虑先行横结肠造瘘。造瘘后通常再隔3~6周进行乙状结肠直肠段根治切除。
4.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少量、多次输血,改善营养不良、贫血,加强手术耐受性。
5.对泌尿系统作详细检查;注意病儿有否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如有则及时治疗。
6.术前48小时可插入一支肛管,并每天灌肠3次。灌肠须用生理盐水,忌用清水,因大量水分从宽广的肠粘膜迅速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后,会发生水中毒,导致心衰、死亡。即使用生理盐水灌肠,每次每公斤体重也不应超过100ml。经以上术前准备,结肠内应无积粪,腹部呈舟状,便可进行手术。
7.手术日下胃管。
8.备血、配血400ml。
9.有条件时,准备作冰冻切片检查。
1.体位、显露:同结肠直肠切除肛门外吻合术。
2.分离直肠上段:切开直肠两侧的后腹膜,避开两侧输尿管。提起乙状结肠,分离直肠上段。
3.环形切开直肠上段浆肌层:用0.5%普鲁卡因在骨盆入口以上,环形注入乙状结肠远端的浆肌层内,但不要注入粘膜层。环形切开直肠上段的浆肌层,向下分离粘膜下层。用剪刀和浸有肾上腺素溶液的小纱布球,作锐性和钝性分离,一直从直肠近端分离至直肠远端,直至肛门,使粘膜下层完全裸露。由于肾上腺素的止血作用,一般渗血不多,只有少数小血管需要结扎。
4.切开肛管白线:扩肛后,用4把组织钳夹住肛门白线处,拉开、显露肛门内“粘膜”(实际是白线以上的移行上皮)。切开肛管“粘膜”一圈,向上潜行分离“粘膜”下层,使之与直肠上端向下分离的粘膜下层沟通。至此,直肠粘膜层和肌层已完全分离,使直肠壁成为只有浆膜和肌层的鞘。
5.切断乙状结肠系膜:分离并切断乙状结肠系膜,结扎乙状结肠2级血管,保留近段结肠的血运。
6.拉出巨结肠肠袢及部分近段结肠:在需切除的结肠壁上界做一缝线作为标记,把直肠粘膜层、巨结肠和近段结肠从直肠肌鞘中拉出肛门外,一直到露出标记线为止。这样,直肠肌鞘即与近端结肠的浆膜层相贴合,术后将发生粘连。在距肛门口5~10cm处切断近段结肠,即将巨大的乙状结肠和直肠粘膜层切除。在近段结肠残留内插入肛管,作荷包缝包固定。在直肠肌鞘和结肠浆膜层之间置1条香烟引流,从肛门口引出体外,以防肌鞘内积血而继发感染。然后,间断缝合结肠浆肌层与肛门四周皮肤,再在腹腔内间断缝合直肠肌鞘残端和结肠的浆肌层。缝合后腹膜,关闭腹壁各层。
肛门疼痛。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1.直肠肌鞘内引出的香烟引流,在术后2~3日拔除。
2.留在肛门口外的结肠残端,于术后15~20日用电刀在标记线处切断,结扎出血点,残端于数小时内即可缩回肛门内;或者用手指轻轻加压,即可回缩。
3.术后14日开始每周扩肛1~2次,直到大便通畅。
1.应根据手术当时取肠壁活组织作冰冻切片查明是否彻底切除无神经节肠袢和继发巨大的无功能肠袢,以减少术后复发。如无冰冻切片检查设备,下列几点可作手术时参考:
⑴切除巨结肠长度至少应超过25cm。
⑵必须将球形膨大的结肠彻底切除。
⑶肠壁肥厚、苍白,结肠带稀疏、肠管松弛,失去弹力及蠕动功能等,均为异常肠管的标志,必须切除。
2.在作结肠和直肠残端肛门外吻合时,肠管有向肛门内回缩的趋势,使吻合操作困难,必须采用边切边缝合的方法;尤应注意将后壁缝合牢靠,以免发生吻合口漏。
3.在进行会阴部操作时,第一助手即可同时缝合盆腔腹膜,并逐层缝合腹壁。如上下二组同时进行,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使患婴有更多恢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