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是指硬膜下腔在外伤后形成大量的液体潴留,又名外伤性硬脑膜下水瘤(traumatic subdural hydroma)。因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间隙聚集而成,发生率为颅脑损伤的1.16%,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0%左右。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脑疝 昏迷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奥拉西坦胶囊 艾地苯醌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其机理是由于蛛网膜破孔恰似一个单向活瓣,脑脊液可以随着病人的挣扎,摒气,咳嗽等用力动作而不断流出,却不能返回蛛网膜下腔,终致硬脑膜下形成水瘤样积液,从而引起局部脑受压和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本病为外伤性疾病,注意安全,小心开车,保持家居环境明亮,小心走路,看牢小孩子,避免外伤。
2.硬脑膜下积液病人,原发性脑损伤一般较轻,如果处理及时合理,效果较好,若脑原发性损伤严重及/或伴有颅内血肿者,则预后较差,死亡率可达9.7%~12.5%。
本病易因颅内高压并发脑疝 形成,产生突发性昏迷 ,致心跳呼吸停止产生死亡。
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酷似硬脑膜下血肿,亦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术前难以区别,其临床特征为轻型或中型闭合性头伤,脑原发性损伤往往较轻,伤后有逐渐加重的头疼,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等颅内压增高 的表现,病程发展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偶尔可呈急性过程,严重时亦可导致颞叶钩回疝,约有30.4%的病人出现单侧瞳孔散大,约半数有意识进行性恶化及锥体束征阳性,硬脑膜下积液量一般为50~60ml,多者可达150ml,其性状,急性者多为血性脑脊液,稍久则转呈黄色清亮液体,蛋白含量稍高于正常。
本病的确诊必须依靠特殊检查,如CT或MRI,有时,即使采用CT扫描,也可能与等密度或低密度的硬膜下血肿相混淆,不过在MRI图像上积液的信号与脑脊液相近,而血肿信号较强,特别是T2加权像时,血肿均呈高强信号,可资鉴别。
采用CT扫描,也可能与等密度或低密度的硬膜下血肿相混淆,不过在MRI图像上积液的信号与脑脊液相近,而血肿信号较强,特别是T2加权像时,血肿均呈高强信号,可资鉴别。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奥拉西坦胶囊 艾地苯醌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积液的治疗,一般多采用钻孔引流术,即在积液腔的低位处,放置引流管,外接封闭式引流袋(瓶),防止气颅。于术后48~72小时,在积液腔已明显缩小,脑水肿尚未消退之前,拔除引流管,以免复发。对慢性积液者,为使脑组织膨起,更好地闭合积液腔,术后可以不用或少用强力脱水剂。病人采平卧或头低位卧向患侧,以促进脑组织复位。
必要时尚可经腰穿缓慢注入20~40ml生理盐水,亦有利于残腔的闭合。对少数久治不愈的复发病例,可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术清除积液,将增厚的囊壁广泛切开,使之与蛛网膜下腔交通,或置管将积液囊腔与脑基底部脑池连通,必要时可摘除骨瓣,让头皮塌陷,以缩小积液残腔。
术后再经腰穿注入生理盐水或过滤空气以升高颅内压,亦可通过增加静脉补液量,或适当提高血压,同时,给予钙阻滞剂减低脑血管阻力,从而改善脑组织的灌注区,以促进脑膨起。
1.加强营养,少食多餐。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鸭肝
葵花子仁
花生
核桃
白酒
鹅肉
白扁豆
草鱼
酿冬瓜
冬瓜荷叶汤
花生豆奶
花生鸡球
萝卜生菜汤
绿豆芽炒兔肉丝
黄瓜拌绿豆芽
绿豆芽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