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任何年龄都可发,但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18%
易感人群: 多见于婴幼儿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脱水
就诊科室:口腔科 口腔粘膜科 口腔科学
治疗方式: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99%
常用药品: 伊曲康唑胶囊 清热化毒丸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
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由此可见,平时不注意清洁是患病的一大原因。
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的结果。
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 。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任何年龄都可发,但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 ,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 ,造成败血症 。
鹅口疮检查项目:尿常规,体温,测量。血常规本病应与滞留奶块相鉴别。口腔滞留奶块,其性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红、粗糙。
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原因比较单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验,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是实验室诊断依据。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就诊科室:口腔科 口腔粘膜科 口腔科学
治疗方式: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99%
常用药品: 伊曲康唑胶囊 清热化毒丸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1、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2、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3、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冰糖
鸡蛋
鸡肫
芝麻
洋葱
小葱
青葱
辣椒(青、尖)
水晶皮蛋羹
菠菜双蛋羹
南瓜蛋羹
芽菜蛋羹
百合花鸡蛋羹
水果奶蛋羹
清蒸蛋羹
肉末蛋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