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科室分类
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

共内性斜视(concomitant strabismus)是指双眼视轴分离,眼外肌其神经支配的无品质性病变,在各个方向,不论何眼为注视眼,其偏斜度均相等。非共同性斜视,依注视眼不同,其偏斜度不相等,如患眼注视时,偏斜度加大,眼外肌骨力不足或麻痹是非共同性性斜视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有眼外肌牵制(restriction)神经支配异常,例如眼球后退综合征,以及A-V征等。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primary concomitant esotropia)分为调节及非调节性两大类。调节性内斜及分屈光性及高AC/A两种。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6%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弱视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小儿眼科 眼科 眼科学 屈光

治疗方式: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

加强儿童眼睛保健,切实合理用眼,避免超负荷用眼。

病因

1.调节学说:

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2.双眼反射学说:

双眼单视是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

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4.遗传学说:

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预防

斜视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异常先兆,3岁以上儿童要定期查眼,以便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专家建议,为防止儿童斜视,弱视的发生,要加强儿童眼睛保健,切实合理用眼,避免超负荷用眼。

并发症
弱视

最后间歇性内斜这视发展为恒定性内斜视,单眼注视,斜视眼发生弱视 ,屈光性调节内斜视,亦可合并其他眼肌异常,如垂直性偏斜及A-V征等。

症状
外斜A征 烦躁不安 复视 麻痹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2~3岁时发病,开始时内斜为间歇性,可有暂时性复视 ,小儿可出现烦躁不安 ,易受激惹,并闭合一眼,2~3日后斜视眼开始有抑制,即不再闭眼,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可发生异常视网膜对应,这时患者不再产生感觉症状,当患儿正位时,为正常视网膜对应,间歇性内斜视时,为异常视网膜对应,所以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正常视网膜对应交替出现,最后间歇性内斜这视发展为恒定性内斜视,单眼注视,斜视眼发生弱视,屈光性调节内斜视,亦可合并其他眼肌异常,如垂直性偏斜及A-V征等。

应该对患儿做全面检查,测量斜视度,睫状肌麻痹 后作屈光检查,睫状肌麻痹,使用0.5%~1%阿托品眼膏或溶液,应告诉患儿家长使用阿托品溶液时压迫泪囊部位,以免全身吸收后发生中毒,最好使用眼膏,一日3次,共3日。

睫状肌麻痹后作眼底检查,应该记住,患儿有白瞳症,可有继发性内斜视,例如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表现可为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屈光可从+2~+6D,大部分屈光不正度均较大,有一组研究证明平均远视为+4.75D。

应测量看远及看近融合性散开幅度,正常融合性散开幅度看远时应大于3,看近时应于8。

2、高AC/A调节性内斜视:

应对患者作全面检查,用交替遮盖加三棱镜法测量看远及看近的斜视度,睫状肌麻痹屈出检查,确定AC/A比值,检查眼底,除外眼底病。

此外,不应把高AC/A调节性内斜与Ⅴ征内斜时,不论是看远或看近,向下注视时,内斜度数都增加。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内科视,都是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因为给予正球镜,都可使斜视度减少,但是传统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指:①婴幼儿内斜视(infantile esotropia)再加上一个调节成分;②失代偿性调节性内斜视(ecompensated accommodative esotropia),即调节性内斜再附加一个非代偿性万分 。

婴幼儿内斜视,其调节成分,通常是在2~3岁时最为明显,是发生调节性内斜视的高峰,失代偿性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双侧内直肌肥厚或挛缩而引起,不论其原因如何,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通常是恒定性,经常伴有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弱视。

检查

1.双眼视功能的检查

(1)国内普遍使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的三级情况。

(2)立体视功能的定量测定,用同视机立体定量画片或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2.屈光检查

阿托品麻痹睫状肌验光:了解有无弱视和斜视与屈光的关系。

3.眼位和斜视角的测定

确定是哪一类斜视。为了手术设计必须检查斜视角的大小。

4.眼球运动检查

判断眼外肌的功能,看眼球运动是否正常到位。

5.有没有代偿头位

帮助诊断是哪一条眼外肌麻痹。

6.确定麻痹肌的检查

检查眼球的运动功能、双眼分别注视、单眼各方向注视的斜视角度,用红镜片试验或Hess屏方法等检查可以帮助确定。

7.牵拉试验

(1)术前将眼球牵拉至正位后估计术后复视及病人耐受情况。

(2)被动牵拉试验 可以了解有无眼外肌机械性牵制或肌肉的痉挛情况。

(3)主动收缩试验 了解肌肉的功能。

8.隐斜的检查

用隐斜计做定量测定。集合近点的检测:帮助诊断肌性视疲劳。

9.调节性集合/调节(AC/A)的比值测定

帮助判断斜视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与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 等相鉴别。

先天性内斜也应与眼球后退综合症、Mobius综合症、外展神经麻痹来鉴别。

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水平直肌运动障碍性疾病,以眼球内转时伴有眼球后退,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睑裂偏小为特征,并伴有眼部或全身其他先天发育异常的病征。又称Duane综合征。

治疗

就诊科室:小儿眼科 眼科 眼科学 屈光

治疗方式: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应该适当矫正屈光不正,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至于如何矫正。依照年龄有所不同。

年龄在4~5月以内婴儿的内斜视,包括间歇性内斜视,如远视在+2.00D以上,就配戴眼镜,包括全部检查影结果,再加上+1.50D附加度数。因为婴儿几乎全是看近,要测量瞳距大小,有时需要使用弹力带子。

过去有一种错误概念,即多数婴儿是远视,随年龄增大,远视度数逐渐减少,事实上只有10%的1岁以内婴儿为双侧远视在+2.00以上,并且远视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而不是减少,直到7周岁以后,远视度数才逐渐减少。

4月~4岁婴幼儿,如有内斜,屈光度数有大于+1.50D,对检影结果全部予以矫正,但不附加度数。

4岁上以儿童,如有内斜,应该给以最小度数镜片,以产生双眼单视、内隐斜以及最佳视力。治疗目的是内隐斜,而不是完全正位。因为患儿处于内隐斜状态,可以保持、训练并增加融合性散开幅度。在4岁儿童,如果将检影度数全部矫正,可能达不到最好视力,如果度数稍微减少,视力可以提高,并有双眼视,但不能为增加视力将远视度数减少过多,这样患儿可呈间歇性内斜视,立体视觉可遭到永久性损害。

若患儿调节性内斜视已发展恒定性内斜视,有单眼注视倾向,且有弱视,应该对检影度数予以全部矫正,包扎健眼,治疗弱视,一旦视力恢复,应做脱抑制及融合性散开训练,以恢复双眼单视。

如患者合并有垂直性偏斜、A-V征,除矫正屈光不正,治疗调节性内斜视之外,仍需手术治疗。

2、高AC/A调节性内斜视(hige AC/A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4~5月以内婴幼儿,应配戴眼镜。将全部检影度数予以矫正,再际加+1.50D,但不需要双焦点镜,因为婴幼儿视力主要是近用。

5岁儿童,应将检影度数全部矫正,再加+3.00D的双焦点镜。所附加的度数,位置一定准确,应位于下睑的上缘处,它与老光镜不同,如果双焦点镜位置太低,则无效果。

如戴眼镜后,仍有残余内斜,应再予验光,若度数相差大于+1.0D,应重新配镜。

大一点婴儿3个月复查一次,2~5岁幼儿6个月复查一次,5岁以后每1年复合一次,复查时应作检影检查,在4~5岁幼儿,如果度数相差大于+1.0D,应予换镜。

和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一样,高AC/A调节性内斜视,严重问题是弱视。屈光矫正后,应定期随访,避免产生发育性弱视(development amblyopia)。若患者未随访,可发生发发育性弱视,则治疗措施应强有力,遮盖治疗是首选方法,如果患儿不愿做遮盖治疗,也可做压抑疗法。

如果患儿年龄已超过5岁,可以适当减少双焦点镜度数0.75~1.0D,目的是维持融合,并使看近时处于内隐斜状态。这样可以训练融合散开能力,等患儿已达到9~10岁时,可以去掉双焦点镜,但仍应做正位视(orthoptic)训练,解除抑制,训练其融合散开能力。

局部用抗胆碱酯酶剂,即协助去掉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焦点镜,通过逐渐减少制剂的浓度,其融合性散开能力可逐渐增大。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不论是哪种形式,治疗是首先全部矫正其调节部分,如仍有弱视,应做遮盖治疗,如弱视已经治愈,应手术矫正其残余的内斜视。应测量看远及看近的斜度,手术量是根据矫正以后看远的残余斜视度,此测量仅仅作为手术时的一般参考。例如有一高AC/A比值,经验是手术量比所测得的量,再多作一些。例如看远时内斜18△,原设计为双侧内直肌后徙3mm,可以增加为双侧后徙3.5mm,也可以作双侧内直肌后固定手术。

护理

斜视患者的术后注意事项:

1.医护人员要教会病人和家属怎样正确的点眼药水。首先病人要将手洗干净,然后病人取仰卧位,眼睛向上看,家属 或者是病人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眼睛的上下眼脸,拇指向下轻拉下眼脸,右手拿眼药瓶,将眼药点在下穹窿部,然后闭上眼睛,眼球轻轻的转动1-2min,再 用吸水纸将流出来的药液擦去。值得注意的是,点眼药的时候瓶口距离眼脸的距离要在1-2cm,不要碰到眼睫毛,如果需要同时点两种眼药水的话,中间要隔一 段时间,最好在3-5min,每次点1-2滴,混悬药液如氟美龙使用前要摇匀。

2.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揉眼,不要用眼过度,避免眼睛过度疲劳,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对有屈光不正的患者,手术后需要及时的佩戴眼镜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手术后应该带原来的矫正眼镜,并且尽量不用近距离视力,以免调节至内斜视的复发。如果有弱视,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弱视训练了。

3.值得强调的一点事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摄入均衡,切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

4.最后就是要记得定期去就诊医院复查。

饮食保健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鸡蛋

芝麻

栗子(鲜)

葵花子仁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鸭血(白鸭)

公鸡

腐竹

赤小豆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猪肝绿豆粥

西红柿猪肝瘦肉汤

猪肝鸡蛋粥

芹菜炒鸡蛋

白菜干猪肉煲排骨汤

玉米冬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