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口炎是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指过敏性体质的机体通过不同途径(如接触、口服或注射等)接触变应原所致。按照病因主要分为:药物过敏性口炎和接触性口炎。药物过敏性口炎属I型速发性变态反应,但有时也可表现为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顾名思义,药物是本病发生的外因,而药物的种类,其中的杂质,给药途径,积聚作用及抗原性等诸多因素与本病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但药物的抗原性是引起本病最重要的原因;接触性口炎属Ⅳ型变态反应,所接触物质本身对口腔粘膜本无刺激性,即有刺激性也很微弱,一般情况下不致引起损害,但对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此物质作为一种变应原,可引起变态反应而致病。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发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结膜充血 口腔炎
就诊科室:口腔科学 口腔科
治疗方式: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98%
常用药品: 丁硼乳膏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忌生冷、硬食、刺激性食物在治病过程中,切忌用药过多,过乱,过杂。
1,药物过敏性口炎
属I型速发性变态反应,但有时也可表现为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顾名思义,药物是本病发生的外因,而药物的种类,其中的杂质,给药途径,积聚作用及抗原性等诸多因素与本病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但药物的抗原性是引起本病最重要的原因,药物大多数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属于半抗原,它必须与机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变成全抗原时才成为变应原,首次使用药物后,一般不发病,当机体再次接触同一药物时,即可产生变态反应,一般在接触变应原后24~48h发病。
抗生素制剂,解热镇痛类药,安眠镇静剂,磺胺药制品等四大类是引发药物性皮肤-粘膜炎症反应最为常见的药物,临床问诊中,有的患者难以忆及有关致敏药物应用史,这可能因为有的药物虽名称不同,但其药物结构式是相似的,例如磺胺药物,普鲁卡因和对氨水杨酸几种药物中均含“苯胺“核心,因此,使用过磺胺者可在首次接触普鲁卡因时发生变态反应;又例如自然界中存在青霉菌,可使人致敏,故有时虽首次注射青霉素者亦发生了变态反应。
2,接触性口炎
属Ⅳ型变态反应,所接触物质本身对口腔粘膜本无刺激性,即有刺激性也很微弱,一般情况下不致引起损害,但对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此物质作为一种变应原,可引起变态反应而致病。
口腔科常见的致敏物质如牙托材料甲基丙烯酸甲脂,自凝丙烯酸脂,银汞合金;其它如泡泡糖和合成橡胶等。
一 药物性口炎
口腔粘膜损害常先于皮肤发生,有时亦可同时发生,患者应用某种药物后可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发作的潜伏期稍长,复发者则缩短,有时可在24h内发病。
1、口腔粘膜
发病于口腔粘膜时,患者首先感觉局部灼热不适,口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损害,如常见在唇、颊、舌、腭等处的粘膜上出现充血,水肿,若有水疱发生,由于言,食时的摩擦运动而迅速破溃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并有渗出,此时,患者即感疼痛。
2、皮肤
发病于皮肤时,则好发于手足、颜面、出现红斑、丘疹等,如重复使用致敏药物,即在原部位出现圆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楚,数目多少不一,还可能合并水疱,对此称之为固定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有时,除固定部位外,亦可在新部位发疹,局部灼热,胀痒,一般持续1周左右,而后消退。
3、眼部
发病于
就诊科室:口腔科学 口腔科
治疗方式: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98%
常用药品: 丁硼乳膏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口腔医务人员要广泛开展口腔卫生教育,教会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合理使用牙签,牙线等,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以控制菌斑和牙石的形成,这些对预防牙龈炎的复发也极为重要。慢性龈缘炎由于病变部位局限于牙龈,在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后,炎症消退快,牙龈组织恢复正常,因此,慢性龈缘炎是可逆性病变,预后良好。
鸭蛋
鸡蛋
鸭翅
鸡肉
白酒
杏仁
腐竹
赤小豆
清炒油麦菜
豆豉鲮鱼油麦菜
菠菜橘子汁
清蒸合页鱼
鱼烧豆腐
豆腐蛋饺
红豆花生红枣粥
草莓沙拉拌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