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斯特菌病(listeriosis)又译为李司忒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或译为产单核细胞性利斯特菌病(listeria monocytogene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在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发病,主要见于新生儿,老人、孕妇及免疫缺陷病人。利斯特菌病是李斯单胞菌所致感染,利斯特菌有3个菌种,仅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可引起人类感染。多见于新生儿及免疫缺陷儿童。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3%
易感人群: 多见于新生儿,老人、孕妇及免疫缺陷病人
传染方式:消化道传播
并发症:败血症 骨髓炎 腹膜炎 胆囊炎 瘫痪 共济失调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传染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8周
治愈率:50%-70%
常用药品: 红霉素肠溶胶囊 依托红霉素混悬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由于利斯特菌病是由食物经口感染的,因此要重视饮食卫生。
(一)发病原因
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病为革兰阳性杆菌,兼性厌氧,无芽孢,长1~3μm,有鞭毛及动力,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耐碱不耐酸,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5~37℃,低于4℃生长较差,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过氧化氢酶阳性,甲基红及V-P反应阳性,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在血琼脂平板上可产生溶血环,在脑脊液标本中成对排列,形如球菌,可误为肺炎球菌,当革兰染色过度脱色其形状又如流感杆菌,有时与类白喉杆菌也极易混淆,则需按其生化特性等作鉴别。
(二)发病机制
病菌自胃肠道侵入后,由小肠微绒毛的上皮细胞内摄作用所摄取,感染巨噬细胞,并随巨噬细胞播散至全身,李斯特菌可产生溶血素,后者可与细胞膜的胆固醇结合,并引起巨噬细胞的死亡,病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沙门菌相似,是细胞内寄生菌,可以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多种因素能影响李斯特菌在细胞内生长及致病,如铁化合物,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菌表面成分及溶血素等,宿主对这类细菌的杀灭作用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实验证明,小鼠感染李斯特菌后,在脾脏和局部淋巴结引起T细胞的母细胞转化和繁殖,这种细胞如被动转移至正常小鼠,可使后者抵抗李斯特菌的致死性感染;而血清则不能被动转移抗病能力,T细胞的特异保护能力依赖于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在致敏的T细胞作用下,可迅速动员至炎症部位,吞噬致病菌,并增强杀灭致病菌的能力,动物实验还证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可有效地抑制细胞免疫,使受小剂量李斯特菌感染的动物死亡。
孕妇受染后本身病情很轻,但如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时,常引起后两者严重感染,胎儿病理检查可见全身各脏器有播散性,多发性针尖大小黄白色小脓肿,在肝脏最为显著,其次为脾,肾上腺,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镜检有坏死灶和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坏死区及其周围可发现革兰阳性杆菌,脑膜炎患者尸检所见为化脓性软脑膜炎和室管膜炎,常伴有脾充血肿大,肝,肾上腺和肺有局灶性坏死和炎症。
由于利斯特菌病是由食物经口感染的,因此要重视饮食卫生,如不喝生牛奶,不吃生蔬菜及未经煮透的肉类食品等,凡是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应避免与李利斯特菌病患者接触,应积极治疗孕妇利斯特菌病可预防新生儿或胎儿感染,在新生儿室发现该病时,应进行隔离防止传播,多采用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治疗,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嘧啶等也有效。
1、孕妇妊娠5个月后患利斯特菌病发病者,胎儿可能受严重影响。
2、有脑膜炎 者多数同时有败血症 存在,部分病人可仅表现为败血症,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引起者并无特殊之处,利斯特氏菌还可引起心内膜炎,关节炎,骨髓炎 ,腹膜炎 及胆囊炎,接触病畜还可引起化脓性皮肤感染或化脓性结膜炎。
此外多脏器的播散性脓肿 成肉芽肿,呼吸或循环衰竭,重症可发生后遗症,肢体瘫痪 ,共济失调 ,失语,眼球运动麻痹,面肌麻痹,括约肌功能紊乱等。
潜伏期从几天到数周不等,临床最常见的利斯特菌病为脑膜炎 (约占50%~60%);其次是无定位表现的菌血症 (占25%~30%),伴或不伴有脑膜炎的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约占10%,心内膜炎占5%,其他尚有经血源播散所致的少见的葡萄膜炎 ,眼内炎,颈淋巴结炎,肺炎,脓胸 ,心肌炎,腹膜炎 ,肝炎,肝脓肿,胆囊炎,骨髓炎及关节炎等。
1.脑膜炎(脑膜脑炎)
多见于出生三天后的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患糖尿 病,肝硬化 或接受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治疗者,30%则无明显诱因,起病急,有严重头痛 ,眩晕 ,恶心 ,发热,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部分病人有惊厥 ,易激惹 及定向力障碍 ,症状类似其他化脓菌所致脑膜炎,重症可于24~48h内昏迷 ,少数起病慢,病程长而有反复,约1/4患者有局灶性神经损伤,多数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数为(0.1~10)×109/L,其中2/3为多形核,半数葡萄糖含量<2.8mmol/L,蛋白质含量0.5~3.0g/L,如病变累及脑实质则可有脑炎,脑干脑膜炎(菱脑炎,rhombencephalitis)及脑脓肿 ,可有惊厥,轻偏瘫 ,癫痫发作及脑疝 形成等,有些病人仅有低热 及性格改变,病程呈双相,于病初的3~10天仅有发热,头痛,呕吐等前驱症状,尔后出现不对称的第Ⅴ,Ⅵ,Ⅶ,Ⅷ,Ⅸ,Ⅹ对脑神经瘫痪 ,此外,尚可有共济失调 ,轻瘫 及感觉迟钝等表现,未合并脑膜炎的患者CSF检查多正常,或仅有轻度淋巴细胞增多和蛋白质含量增高,大多数CNS实质病变患者血细菌培养阳性。
2.败血症
败血症型利斯特菌病感染可见于成人(原因不明)及新生儿,成人多见于免疫抑制者,新生儿多见于出生后3天起病,其母多为无症状携带者,患儿多于分娩过程中经胎盘受感染,称为“肉芽肿 性婴儿败血症”,本菌是继大肠杆菌和B组链球菌之后,第三种最常见的引起新生儿脓毒血症 和脑膜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其他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相似,但白细胞分类中大单核细胞可高达8%以上,患者如无淋巴瘤,则有协助诊断的意义,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3.新生儿败血性肉芽肿病
经胎盘感染,患儿多种内脏(肝,脾,肺,肾)及脑等组织呈现多发性脓肿及(或)肉芽肿,羊水混浊被胎粪所染,病人衰弱 ,常伴有结膜炎,咽炎,皮肤红丘疹 ,多发于躯干及肢端,患儿可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 ,病死率高。
4.妊娠感染
利斯特菌病患者中妊娠妇女占1/3,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但以后3个月为多见,可有畏寒 ,发热,咽痛 ,肌痛 ,背痛 ,痉挛性腹痛 和腹泻 ,体征无特殊,一般不影响胎儿,感染严重则可造成流产 ,死胎 ,早产或新生儿感染。
5.局灶性感染
可由局部接触或经血行播散而引起,利斯特菌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并非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而与左心病损有关,主动脉瓣病变者占2/3,三尖瓣病变者占1/3,以40岁以上男性较多,患者出现新的或改变的心脏杂音 ,脾大 ,肝大,CNS及肝脏等多种栓塞;发热最常见(占75%),本病病死率较高,其他局灶性感染可见于皮肤脓疱 或溃疡 ,化脓性结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颈淋巴结炎,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胆囊炎,尿道炎等。
依据临床特点,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新生儿及孕妇,年老体弱及有慢性疾病,免疫抑制,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使用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者等,易患本病,患者的血液及脑脊液等,培养出病原菌可以确诊。
1.血常规 病人血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单核细胞并不增多。
2.脑脊液常规 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大多外观混浊,白细胞数为(100~10000)×106/L,其中2/3为多核细胞,蛋白质含量增高达0.5~3.0g/L,而糖量降低者仅占40%,未合并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常规多为正常,或仅有轻度蛋白质含量增高及淋巴细胞增多。
3.细菌学检查 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1)细菌涂片 :取脓性分泌物,穿刺液,脑脊液,活组织细胞,胎儿粪便等涂片,行革兰染色检查,但据报道脑脊液镜检有2/3的病人标本为阴性,另外由于该菌形态上往往易与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等混淆,故须仔细鉴别,免疫荧光法比较特异灵敏,但结果也需认真判断。
(2)细菌培养:在疾病早期取血,脑脊液,骨髓,羊水,胎粪,胎盘,新生儿脐带残端,受损皮肤或黏膜,孕妇阴道排泄物等作细菌培养,可分离到致病菌,标本送检时最好注明“疑似利斯特菌病”,防止误认为是污染菌而提前抛弃,不作进一步鉴定,对本病诊断重要的一点是从上述标本中分离到细菌时应进一步作生化和动物接种,以肯定为利斯特菌,当标本中细菌种类较多时可用冷增菌的方式进行分离,标本染色后,可通过触酶试验将其与链球菌属相鉴别;在液体培养基中有动力,可将其与棒状杆菌属相鉴别。
4.血清学检查 对该菌的抗体反应主要是IgM抗体升高,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有助于诊断,但血清抗体检查对本病诊断价值有限,只用于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原因是由于:
(1)该菌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其他革兰阳性菌具有共同抗原,常呈交叉反应,出现假阳性。
(2)血清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差。
(3)新生儿及免疫缺陷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常不升高。
5.分子生物学检测 近年来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PCR方法来进行临床诊断,应用PCR方法可在250µl血液中测出1×104 cfu的利斯特菌,敏感性强。
6.常规检查做X线胸片,心电图,B超和脑CT等检查。
应与流感,粟粒性结核,伤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败血症 等鉴别,脑膜炎 者与其他细菌感染引起者鉴别,与其他宫内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均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传染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8周
治愈率:50%-70%
常用药品: 红霉素肠溶胶囊 依托红霉素混悬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一般进行抗菌治疗
氨苄西林:为最佳首选药物,对孕妇及婴儿安全,且能在脑内达到有效浓度。
脑膜炎患者:氨苄西林200mg/kg,每4~6h静脉给药,疗程3~4周。
免疫功能障碍者:用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治疗。庆大霉素用量要达到血清浓度5~8μg/ml,CSF浓度达到1~2μg/ml。
青霉素:一般能治愈利斯特菌病。
心瓣膜受染患者,用青霉素联合妥布霉素治疗。
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甲氧苄啶160mg联合磺胺甲?唑800mg,每6~12h静脉给药。
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嘧啶等也有效。
治疗后:
胎儿利斯特菌病可致流产或死产。
新生儿利斯特菌病的早发型病例病死率约为30%,晚发型约为10%。若伴有恶性肿瘤或原本免疫功能低下者则病死率更高,患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和心内膜炎的病死率可达50%。
鸡腿
芝麻
花生
黄豆粉
鸡翅
赤小豆
白扁豆
螃蟹
白菜清汤
香菇白菜羹
番茄芦笋紫菜汤
芦笋土豆汁
黄豆芽蘑菇汤
黄豆芽排骨豆腐汤
凉拌菜花
番茄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