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尖线吸虫病(Anisakis manina)乃人生食或半生的海鱼及软体动物如乌贼等感染期幼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感染初期常表现为急腹症。慢性期常反复发作性腹绞痛、胃肠或肠外嗜酸性肉芽肿形成。 一旦虫蚴穿过消化道胃,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肝,肾,胰,肺,卵巢,肠系膜等处,导致各脏器严重的蜂窝织炎,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成为异位异尖线虫病,咽喉及口腔粘膜也可累及。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05%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消化道传播
并发症:蜂窝织炎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寄生虫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阿苯达唑片 吡喹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早发现,早治疗。
异尖线虫成虫寄生在海栖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等的胃部,虫卵随粪便排入海水并孵出幼虫,幼虫被甲壳类如鳞虾等吞食在其体内进一步发育为感染期幼虫,被海鱼如鲱,鳕,鱿鱼及日本七鳃鳗,鲐鱼,鳓鱼,乌贼等吞食后,感染期幼虫寄居在其肌肉或腹腔中,被鲸等捕食后,幼虫即钻入其胃壁,继续发育为成虫。
病史中要详细询问服药史、食物史及其他过敏史。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3.0×109/L即支持本病的诊断。血IgE测定呈高水平,若疑为由于犬、猫蛔蚴在体内移行引起本病,可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得抗犬、猫蛔蚴的抗体,以与感染人蛔虫鉴别。其次使用鱼肉时应煮透后再食用;规定有关鱼类须经-20℃冷冻24小时后才进入市场。
一旦虫蚴穿过消化道胃、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肝、肾、胰、肺、卵巢、肠系膜等处,造成感染蔓延扩散,导致各脏器严重的蜂窝织炎、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成为异位异尖线虫病,咽喉及口腔粘膜也可累及,幼虫刺激下可造成弥漫性腹膜炎,肠粘膜破溃,甚至肠穿孔等。
人生食或半生食有感染期幼虫的海鱼及乌贼等后异尖线虫蚴寄生在人体胃和小肠肠壁,后者中尤以回肠更为多见;一旦虫蚴穿过消化道胃,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肝,肾,胰,肺,卵巢,肠系膜等处,导致各脏器严重的蜂窝织炎,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成为异位异尖线虫病,咽喉及口腔粘膜也可累及。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有生食海鱼等史,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胃镜可检出食道或胃幼虫可确诊,异位病变诊断困难,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协助诊断。
1.外周血检查:
周围血液中嗜酸粒细胞较正常者大,并含有大型颗粒,细胞数增多,占白细胞总数20%~70%,嗜酸细胞直接计数常在3.0×109/L左右。
2.免疫学检查:
血液中寄生虫抗体检查可阳性;IgE可高至2300ng/ml,有肝脏肿大者常示高球蛋白血症。
3.寄生虫卵检查:
肺泡灌洗液及24h痰找寄生虫卵可有阳性发现。
4.皮试检查:
寄生虫皮试液皮试可阳性。
5.胃镜:
可检出食道或胃幼虫可确诊。异位病变诊断困难,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协助诊断。
6.其它辅助检查:
胸部X线片显示云絮状斑片影,其范围没有规定,阴影可于短期内消失,不久又再次出现,部位可迁移而不恒定。有时可显示肺不张。
本病主要与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海异尖线虫病相鉴别。其次还需要与临床表现同本病类似的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肠系膜淋巴结炎、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上述疾病均能引起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腹部绞痛,故应根据疼痛特点、B超、CT检查进行明确。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寄生虫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阿苯达唑片 吡喹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重症患者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使症状缓解,血嗜酸粒细胞数值减低。泼尼松(强的松)每天剂量为1~2mg/kg,连服3~5天,在获得暂时性疗效后,可继续寻找原因,以便进行病因治疗。胃或食道异尖线虫病可在内镜下将虫取出,异位病变者可服阿苯哒唑,每次500mg,一天3次,连服3天。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1、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
2、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物。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芝麻
腰果
松子仁
莲子
白酒
赤小豆
白扁豆
河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