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中毒性红斑(neonatal erythema toxicum)又称新生儿荨麻疹(urticaria neonatorum),为新生儿常见疾病,约有30%~70%新生儿可发生此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在出生后2周内,以红斑、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短暂性皮肤病。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4%-0.08%
易感人群: 婴幼儿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粟丘疹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治疗方式: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7-10天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 氯雷他定糖浆 氯雷他定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500元)
病因不明,可能为出生后外界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或对来自于母体内某些具有抗原性物质所致的变态反应或肠道吸收物质的毒性反应,也有认为是病毒感染,但皆无定论。
病因不明,可能为出生后外界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或对来自于母体内某些具有抗原性物质所致的变态反应或肠道吸收物质的毒性反应,也有认为是病毒感染,但皆无定论。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本病在足月新生儿中相当常见,是一种暂时性的红斑。原因不明,不一定都与某些物质的毒性作用有关。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注意孕期的保健、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可减少病毒的感染。
本病主要导致皮肤的脓疱,脓疱破裂以后造成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还没有建立外山,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多数在出生后4天内发病,少数出生时即有,最迟约有2周,皮损有红斑,丘疹 ,风团 和脓疱 ,有些可先有弥漫性红斑,随后出现坚实的基底有红晕 的1~3mm淡黄或白色丘疹和脓疱,散在性分布,偶有融合,除掌跖外,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臀,背,肩等受压处,数目或多或少,皮损可在数小时后退去,不久又重新发出,无其他全身症状,经过7~10天自愈。
约2/3病例血嗜酸性细胞增高达5%~15%,脓疱培养无细菌生长,为大量嗜酸性细胞填充。
组织病理:红斑损害处真皮上部轻度水肿,血管周围有少许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丘疹初期真皮显著水肿,浸润细胞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脓疱位于角质层下,或在表皮的毛孔或汗孔内,其中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诊断
1.多数在出生后4天内发病,少数出生时即有,最迟约有2周。
2.皮损有红斑,丘疹,风团和脓疱,有些可先有弥漫性红斑,随后出现坚实的基底有红晕的1~3mm淡黄或白色丘疹和脓疱,散在性分布,偶有融合。
3.除掌跖外,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臀,背,肩等受压处,数目或多或少,皮损可在数小时后退去,不久又重新发出,无其他全身症状,经过7~10天自愈,复发罕见。
4.约2/3病例血嗜酸性细胞增高达5%~15%,脓疱培养无细菌生长,为大量嗜酸性细胞填充。
5.组织病理检查,红斑损害处真皮上部轻度水肿 ,血管周围有少许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丘疹初期真皮显著水肿,浸润细胞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脓疱位于角质层下,或在表皮的毛孔或汗孔内,其中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鉴别诊断
需与葡萄球菌性或链球菌性脓皮病相鉴别,后者疱液细菌培养为阳性;与红痱 鉴别,后者主要见于夏季湿热环境,气候凉爽可自然消退。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治疗方式: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7-10天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 氯雷他定糖浆 氯雷他定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500元)
(一)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且无严重并发症,一般只需扑粉,不需隔离。
(二)预后
经过7~10天可自愈。
清淡饮食,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