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退行性改变波及到腰椎后方小关节的一部或全部,呈损伤性关节炎反应,并产生腰腿痛症状者,称为腰椎退变性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2%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椎体严重楔形变并伴小关节半脱位
就诊科室:骨科 骨关节科 骨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30天
治愈率:30%
常用药品: 壮骨麝香止痛膏 麝香壮骨膏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2000元)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发病原因
由小关节本身的退行性改变所致;也可继发于双侧关节突不对称,腰椎间盘退变或腰椎间盘突出后。
(二)发病机制
当髓核水分减少或髓核突出时,椎间隙则变窄,改变了关节突关节的正常结构,使相邻的两个小关节面重叠,加之纤维环变得松弛,椎体间的活动度增大,影响了关节突关节的稳定,以后,软骨面及软骨下受到波及,由于周围关节囊壁的撕裂,出血而逐渐形成骨赘,小关节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关节囊松动,移位及骨赘形成,均可导致脊神经根被卡压或刺激,产生腰腿痛。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少数患者可有腰椎假性滑脱和小关节半脱位。
1.症状
(1)腰痛:为持续性钝痛 或酸痛,活动后加重,急性发作时,腰部可僵直,一般无腰部活动障碍。
(2)根性症状:当神经根受到刺激时,可发生下肢放射痛 ,牵涉范围比较局限,疼痛并不完全按照神经根分布区域扩散。
2.体征 小关节处有固定性压痛,压痛点深在,有叩击痛及传导痛,急性发作时,腰椎生理弯曲可消失,腰椎棘突排列不齐,患椎棘突间距离增大,在此处加压,可出现一凹陷。
1.X线摄片 需摄腰椎正,侧位及左,右45°斜位X线片,早期可无明显阳性发现,有时可见腰椎小关节排列不对称,小关节间隙狭窄及松动,后期,患处的关节突增生,小关节面硬化,上关节突向上突出并有骨赘形成,呈现肥大性改变,由于小关节周边骨赘形成,可使椎间孔变小,少数患者有假性腰椎滑脱,在腰椎伸-屈动力性摄片中,小关节不稳而致的腰椎滑脱程度更为明显。
2.体层摄片及CT检查 。
(1)体层摄影 :可能显示小关节的狭窄及骨赘形成等改变。
(2)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小关节病变的程度及其与神经根管,椎管之间的解剖关系。
1.临床表现 如前述的临床症状与局部体征。
2.局部封闭试验 以1%普鲁卡因5~10ml,用心内注射针注入到病变小关节周围,如果在10min后腰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则为阳性,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
3.影像学所见 依据X线平片,体层摄片或CT片的表现协助诊断。
就诊科室:骨科 骨关节科 骨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30天
治愈率:30%
常用药品: 壮骨麝香止痛膏 麝香壮骨膏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2000元)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手法复位:可应用旋转复位或斜扳等方法进行小关节半脱位的整复。
(2)卧床休息:急性期或手法复位后应当卧床休息1~3周。
(3)理疗:可选用超短波、微波、频谱等多种物理治疗。
(4)局部保护:配戴腰围或支架。
(5)腰背肌锻炼:为增强骶棘肌,可采用“飞燕式”方法训练,每次50下,每天3次。锻炼时,患者俯卧于木板床,双手置于臀部,同时挺胸仰颈及双下肢呈伸直抬起,此时仅腹部与床面相接触,然后复原。如锻炼后腰痛反而加重,则需减少次数或暂停进行。
(6)药物:疼痛明显者可口服止痛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元胡止痛颗粒等。可外敷香桂活血膏、红花油、骨质宁擦剂等。
2.手术疗法
神经根受压症状经过非手术疗法治疗一段时间无效时,可行小关节部分切除及神经根管减压术。当小关节切除较多有可能引起该椎节不稳时,可行棘突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
(二)预后
一般经非手术治疗,症状都能缓解。无需考虑手术治疗。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饮食应注意多服用清淡富于营养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最好是经常吃清消炎的食物。
鸡肉
芝麻
腰果
松子仁
鸭血(白鸭)
鸡爪
鸡翅
鹅肉
羊肉汤面
羊肉番茄汤
鸡肉白薯粥
鸡肉炒藕丝
鲫鱼砂仁汤
滋补鲫鱼煲
大白菜饺
小白菜馅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