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肥厚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的过度增生而使胃壁广泛增厚,1888年Ménétrier首先提出,故又名为Ménétrier病。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6%-0.008%
易感人群: 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水肿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内科
治疗方式: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终身间歇性治疗
治愈率:对症治疗为主,无法根治
常用药品: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忌寒凉食物:寒冷食物会刺激肠胃,所以为了更好的恢复,应少吃或不吃。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仍不明,研究表明儿童患者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细胞转化因子α(Trasforming growth facter alpha)可能在成人和儿童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作用在AIDS的患者中可以有类似Ménétrier病样肥厚性皱襞,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Larsen复习文献并随访3个家庭后认为此病与遗传关系不大。
(二)发病机制
文献中常用巨大(giant),大量(massive),肥大,增生,息肉样以及水泡样(bulbous)等名词来描写胃黏膜的外观,病变可以是局限的,也可以是广泛的,一般常累及的部位为胃的泌酸区即胃底胃体的泌酸黏膜,但也可累及胃窦,甚至十二指肠近端,胃柔软光滑,有大而肿胀无弹力的皱襞,由深沟分开,肥大皱襞可达1.5cm宽,3~4cm高,胃的重量可增加到1200g,大部切除的胃常重于500g,巨大皱襞多在大弯,有的广泛有的局限,与正常黏膜连接可以是突然的,也可以是逐渐的,黏膜表面有渗出或糜烂,呈结节样或息肉样外观,常因大量黏液覆盖而看不清楚。
显微镜下所见主要是表层上皮的增生,使腺窝明显的延长和屈曲,伴随皱襞明显的增生,黏膜向上发生叠褶并将黏膜肌及血管也同时带入,两皱襞之间的基底黏膜可以正常也可能变薄,胃底腺长而直,壁细胞外观正常并分布在某些区域,但在其他部位可见腺囊性扩张,并有多数分泌黏液的细胞,在整个黏膜中黏液细胞约占1/3,严重者腺管全部变成腺窝,囊可穿透黏膜肌而至黏膜下层,据Maimon的描述,黏膜的变化很像慢性膀胱炎的隐窝。
可见中性粒细胞管型,固有层及黏膜肌层内淋巴细胞浸润,嗜酸细胞非常突出,胃萎缩的肠上皮化生在本病并不常见,黏膜肌肥厚,固有肌层也可以纤维化及水肿,黏膜下水肿,血管增多。
Kelly用电镜观察了7个患者的胃黏膜的超微结构发现胃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明显增宽,并认为这是蛋白漏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1、注意饮食: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以清淡、对胃黏膜刺激性小想食物为主,避免辛辣、生冷、坚硬、过酸等刺激性大的食物。
2、戒烟戒酒:烟酒会对胃黏膜有损伤,引起粘膜糜烂、充血,从而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3、慎用药物:有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刺激胃黏膜,引起疾病反复发作。应慎用或者尽量避免。
4、积极治疗:患了疾病,应积极治疗,不论是急性胃炎还是其他疾病,以免疾病进一步扩展,累及其它粘膜组织,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因血浆清蛋白经增生的胃黏膜漏入胃腔造成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
上腹部痛如溃疡 ,饭后可缓解,食欲减低,恶心 常见,如息肉 样皱襞阻塞幽门则可发生呕吐,有时有出血,需手术治疗,因蛋白丢失和脂肪泻 而使体重下降,无力 ,水肿 ,甚者呈恶病质 而疑为恶病,胃丢失蛋白 ,Citrin首先发现在病人胃液中有清蛋白,证实了胃黏膜丢失蛋白,体内可交换的清蛋白池相当于健康人的1/3,用131I标记的清蛋白测量每天的清蛋白更新率为健康对照的3倍,大约有6g清蛋白在胃内分解,从胃内丢失的清蛋白到肠内可以消化再吸收,供新的清蛋白合成,但很难代偿,Citrin复习了23个病例,其中16例有低蛋白血症 (6.0%),Maimon发现病人2周内血浆蛋白由5.1g下降到3.8g,蛋白丢失也可自然缓解,但有的病人需行大部或全胃切除术,丢失蛋白的原因尚不明,可能因胃黏膜屏障受到破坏。
胃酸分泌:由于上皮增生,胃液中有大量黏液,50%的病人无酸,少数病人可以酸度很高同时合并溃疡,组织学发现典型腺窝增生,主细胞和壁细胞也增加。
1.X线检查:皱襞巨大屈曲,大弯侧常有息肉样改变,皱襞不如正常的清晰和柔软,蠕动波减少,运动缓慢,127例中有60%怀疑有恶性病变。
2.胃镜 检查:可见巨大皱襞,充气后不消失,苍白如棒状,黏液特多,皱襞表面不规则,常呈大小不等结节样或息肉样,皱襞间有深的裂隙,表面颜色可以苍白,灰色或红色,总之胃镜诊断也不太容易:①不易考虑到本病;②不易鉴别,Filer报道26例仅8例作出了正确诊断。
3.超声胃镜:病变部位的黏膜层明显增厚。
诊断
遇有上腹痛 合并低蛋白血症者应怀疑本病,进行X线及胃镜检查,如上述检查证实有巨大皱襞时应做活检,必要时行热活检,大活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行手术探查。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胃恶性淋巴瘤 ,浸润性胃癌 ,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son syndrome),胃结核 ,胃淀粉样变性 鉴别,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的胃黏膜组织学虽也类似本病,但临床鉴别较易,前者临床表现有秃发,指(趾)甲萎缩,皮肤色素沉着和消化道多发息肉。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内科
治疗方式: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终身间歇性治疗
治愈率:对症治疗为主,无法根治
常用药品: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一)治疗
轻者不需特殊治疗,应定期随访。有蛋白丢失症者应给高蛋白饮食。用激素无效。长时间顽固出血以致引起贫血各种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胃切除术。高酸者常诉胃痛,给抗酸药、解痉药多数有效。少数可自行缓解,但不应忽视,因本病可以癌变,应密切观察,必要时行外科治疗。
(二)预后
轻者不需特殊治疗,应定期随访。因本病可以癌变,应密切观察。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这些会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损的食物,应避免食用。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都有特异性,所以摄取的食物应该依据个人的不同而加以适当的调整,毋须完全禁食。
戒酸性食物:酸度较高的水果,如:凤梨、柳丁、桔子等,於饭後摄食,对溃疡的患者不会有太大的刺激,所以并不一定要禁止食用。
戒产气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产气,使患者有饱涨感,应避免摄食;但食物是否会产气而引起不适,因人而异,可依个人的经验决定是否应摄食。
此外,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应留意选择。
鸭肝
鸡腿
腰果
南瓜子仁
白酒
杏仁
绿豆
黑豆
清炖双冬鸡腿
素炒西兰花
蚝油生菜
苦瓜瘦肉汤
苦瓜粥
毛豆虾仁羹
胡萝卜香橙色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