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样结核疹(rosacea-like tuberculid)于1917年由Lewandowsky所命名,其临床特点为在颜面发生淡红色或黄褐色丘疹,皮肤潮红充血。丘疹针头大至米粒大,用玻片压诊,显示有苹果酱色。丘疹密集,散在排列,伴有不同程度的红斑、脓疱、鳞屑及毛细血管扩张,一般无自觉症状。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5%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月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 甲硝唑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一)发病原因
Lewandowsky根据其病理改变有结核样结构改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等,认为本病属结核之一,而与酒渣鼻分开,但近来很多学者研究认为酒渣鼻亦可有结核样结构,而且此种病人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不定,皮损内也找不到结核杆菌,故认为本病是一种像结核疹样细小丘疹型酒渣鼻,Michelson及Laymon等提出本病为“狼疮样酒渣鼻”,Mullanax及Kierland命名为“肉芽肿性酒渣鼻”。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预防原则:主要是发动群众,大力宣传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消灭传染源,杜绝传染途径,开展卡介苗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一般无自觉症状,常有习惯性便秘。少数病人可并发眼睑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为淡红色或黄褐色丘疹 ,对称地分布于颜面,尤以颊部,颧部,前额及下颌为著,有的发生于毛囊口处,丘疹针头大至米粒大,用玻片压诊,显示有苹果酱色,丘疹密集,散在排列,伴有不同程度的红斑,脓疱 ,鳞屑 及毛细血管扩张,一般无自觉症状。
真皮上部有结核样浸润,有成群的上皮样细胞浸润块,淋巴细胞为数较少,不易发现巨细胞,亦无干酪样坏死,颇似结节病的浸润,但界限不如结节病明显。
根据在颜面发生淡红色或黄褐色丘疹,有苹果酱结节 ,伴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结合病理检查,诊断不难。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月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 甲硝唑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治疗
1.治疗原则 主要在积极改善机体健康状况,增进机体抵抗力。全身治疗药物参见局限性皮肤结核。
2.中医治则 法宜健脾益气、除湿化痰、活血通络。
3.局部治疗 原则为对症、缓和、消炎及促进吸收,禁用剧烈刺激性药物。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鸭肝
鸡肉
芝麻
腰果
啤酒
白酒
杏仁
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