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科室分类
重复阴茎

重复阴茎(diphallia)两个阴茎多是并列的,常并发其他畸形如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尿道下裂,可分为分支阴茎(部分重复阴茎)和真性双阴茎(完全性重复阴茎)两种类型。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01%

易感人群: 男性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尿道下裂  尿道上裂  重复膀胱  膀胱外翻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泌尿外科 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注意孕妇避免油炸煎烤类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胚胎发育中受特异环境或遗传因素的影响,导致泄殖腔膜的纵行重复,其头侧中胚层增多形成两个生殖结节,各发育成一个阴茎,或生殖结节延长形成阴茎时,发生融合缺陷形成分支阴茎,如果胚胎的缺陷发生在泄殖腔膜头部,可以仅发生阴茎头重复,如果缺陷发生在幼胚的后侧和尾侧,除有完全性重复阴茎外,常伴有腰骶部脊柱畸形,肛门闭锁,阴囊分裂和膀胱重复等。

(二)发病机制

Hollowell分析29例完全性重复阴茎畸形和15例仅有阴茎头重复的不完全性重复阴茎畸形病人,发现前者多伴有阴囊分裂和耻骨联合分离,但膀胱外翻少见,后者膀胱外翻多见,而阴囊分裂和肠道畸形极少见,大部分病例有重复尿道,有些伴尿道上裂或下裂,分支型阴茎中一种是阴茎被纵向分隔成两个阴茎,另一种只有阴茎头部被分隔而共一个阴茎体,尿道一般开口于分隔处的深部,真性双阴茎患者通常两个重复阴茎的位置是并列的,两个阴茎各有其尿道,阴囊也常分裂成两半,其内各有一个或两个睾丸,两根尿道各自进入相同或不同膀胱(重复膀胱),尿道开口正常或并发尿道上裂,下裂,两根尿道进入同一膀胱时,则排尿同时进行,否则两根尿道不在同时期内排尿,常合并耻骨联合分离,重复脊柱,肾发育异常,肛门直肠和心血管等畸形,也有重复阴茎呈纵向排列,重复阴茎位于正常阴茎与肛门之间,阴茎较正常大,刺激其海绵体有勃起反应,无尿道,阴囊可大于或小于正常,其内无睾丸。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并发症
尿道下裂 尿道上裂 重复膀胱 膀胱外翻

常并发泌尿生殖系其他严重的发育反常,如尿道下裂 ,尿道上裂 ,重复膀胱 ,膀胱外翻 ,无阴囊,睾丸,肾脏缺如等。

症状
排尿障碍

1.症状 有排尿,性交及射精等障碍。

2.检查

(1)常有两个左右并列或前后排列的阴茎,通常为并列,同时有两个尿道及尿道口和独立的海绵体组织。

(2)有时一阴茎在正常位置,而在其他部位发现另一阴茎,阴茎发育较小。

检查外生殖器除可明确重复阴茎的诊断外,还可确定其类型。

检查

1.导尿或尿道探子检查 导尿管和尿道探子可能由两个尿道外口进入膀胱。

2.影像学检查 主要指静脉尿路造影 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最常应用的造影剂是76%复方泛影葡胺,造影剂用量按体重计算,小于6个月婴儿2~3ml/kg,6个月至2岁1.5~2.0ml/kg,2~5岁1.0~1.5ml/kg,5岁以上1.0ml/kg,在5min 内将造影剂注射完毕,腹部不加压,采用头低脚高位即可,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时,先让病人排尿,然后插入导尿管,缓慢注入10%~15%复方泛影葡胺,新生儿20~40ml,婴幼儿50~70ml,儿童100~200ml,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解剖形态,了解重复尿道与膀胱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拟定治疗方案。

诊断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泌尿外科 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治疗   

手术目的是切除相对发育不良的阴茎海绵体及尿道,同时对保留阴茎施行成形术,有尿道缺损者应行尿道成形术。分支型重复阴茎可一期或分期行阴茎、尿道成形术,真性双阴茎手术方式为切除发育较差的阴茎及尿道。在上述治疗过程中,应同时处理其他并发畸形。

护理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孕期应做到定期检查,若孩子有发育异常倾向,应及时做染色体筛查,明确后应及时行人工流产,以避免疾病患儿出生。

2.饮食方面无特殊要求,注意孕妇避免油炸煎烤类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以免导致基因变异。

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1、宜吃清淡滋补的食物; 2、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宜吃优质蛋白的食物。

鸭翅

莲子

核桃

青豆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2、忌吃油腻胆固醇高的食物; 3、忌吃油炸的食物。

啤酒

白酒

绿豆

黑豆

1、宜吃清淡滋补的食物; 2、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宜吃优质蛋白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