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由蛔蚴移行,成虫异位寄生及虫卵肺部沉积所引起的呼吸道病变,占异位蛔虫病的第2位(第1位是胆道蛔虫病)。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粪-口传播
并发症:肺脓肿 肺栓塞
就诊科室:寄生虫 感染中心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周
治愈率:80-90%
常用药品: 阿苯达唑片 阿苯达唑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一)发病原因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虫卵经口进入体内,因此有生食蔬菜,瓜果习惯者容易被感染。
(二)发病机制
人误吞感染期蛔虫卵后,在小肠孵化,蛔蚴破壳而出,通过3个途径而到达肺:
①经小肠黏膜,微血管,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至肺;
②经小肠黏膜淋巴管,胸导管,左心到肺;
③蛔蚴穿过小肠壁进入腹腔,然后再经肝,膈肌,胸腔而入肺,蛔蚴在肺脏移行时可损伤肺毛细血管及肺泡引起点状出血,肺泡,细支气管炎和嗜酸粒细胞浸润,黏液分泌物增加或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一次大量感染时可有出血性肺炎及肺小叶栓塞,成虫偶亦可经肝入胸腔至肺,也可穿入静脉系统经右心至肺,亦可经咽部,气管,支气管至肺,引起肺脓肿,肺栓塞或窒息,雌虫侵入后可在肺局部产卵,引起嗜酸性脓肿,肉芽肿及假结核结节。
主要措施:
1.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不在易感区劳动,提倡穿鞋下地。
2.注意卫生,不生吃或未煮熟的食品。
3.对流行区感染人数高的群体应全面治疗。
合并肺脓肿 ,肺栓塞 。
1、主要有畏寒 ,发热,胸闷 ,咽痒,干咳 ,荨麻疹,少部分患者可有哮喘,呼吸困难 ,痰中带血,胸痛 ,头痛 ,抽搐 ,昏迷 等中毒性脑病症状。
2、体征常缺如或有两肺散在干湿啰音 ,有中毒性脑病者可有瞳孔改变,巴氏征,克氏征阳性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在急性大量感染蛔蚴早期可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一般可达20%~70%,痰中或可找到蛔蚴或虫卵 。
3、X线胸片示肺内有散在,点状,絮状或小片状边缘模糊阴影。
1、实验室检查在急性大量感染蛔蚴早期可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一般可达20%~70%,痰中或可找到蛔蚴或虫卵。
2、X线胸片示肺内有散在,点状,絮状或小片状边缘模糊阴影。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但蛔虫感染 仍以寄生虫学诊断为主。
鉴别诊断
肺蛔虫病 的肺部损害应注意与支气管肺炎 ,肺结核 ,钩端螺旋体病 相鉴别。
就诊科室:寄生虫 感染中心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周
治愈率:80-90%
常用药品: 阿苯达唑片 阿苯达唑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一)治疗
除对发热,咳嗽,咯血,哮喘等症状明显者予对症治疗外,主要的治疗还是药物驱蛔。
1. 哌嗪(驱蛔灵) 是常用的驱蛔药,能阻断虫体神经肌肉间的连接,使虫体麻醉失去吸附能力,剂量:儿童每天75~150mg/kg,一天量不超过3g,顿服,连服2天,成人每天不超过4g,睡前顿服,连服2天,严重感染者可延长至3~4天,一般排出率在90%以上,不良反应轻微,偶有头昏,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停药可消失。
2.噻嘧啶 广谱驱虫剂,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对蛔虫的神经肌肉产生阻断作用,能麻痹虫体使其随肠蠕动排出体外,成人每天剂量为1.2~1.5g,晚上顿服,疗效可达95%,不良反应轻,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及头昏,头痛,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服药后1h左右出现,3~4h消失,孕妇,幼儿及肝功能不良者不宜服用。
3.阿苯达唑 是目前常用的驱线虫药,驱蛔虫时疗效与剂量有关,而与剂型无关,成人顿服300mg时蛔虫卵转阴率为88.8%,顿服400mg时虫卵转阴率为100%,成人与2岁以上儿童均400mg(2片)顿服,约有6%~15%患者有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约2%有口吐蛔虫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1岁以下儿童及肝功能不良者禁用。
此外尚有左旋咪唑,川楝素片等,现已较少应用。
(二)预后
肺蛔虫病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治愈,并发症未能及早诊断和治疗者预后不良。
每天有计划地进行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过劳而引起呼吸困难。缓解期加强呼吸运动锻炼,如腹式呼吸锻炼,其方法是: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成鱼口状),并用手按压腹部,使气呼尽,采用深而慢的呼吸,频率8—10次/分,每日进行数次锻炼,每次10—2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一般2—3个月可使通气功能改善。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鸡心
鸡肉
芝麻
腰果
干腌菜
白酒
松子仁
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