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报道和命名。多见于年轻患者。皮损为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排除细菌性毛囊炎、寻常型痤疮,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诊断。损害广泛或严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25%
易感人群: 多见于年轻患者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学 中医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阿莫西林颗粒 克拉霉素干混悬剂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2000元)
预防措施包括灭蜱,治疗病犬及其他啮齿动物,注意个人防护,可外涂防虫剂,防止被蜱叮咬。
(一)发病原因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
(二)发病机制
病原菌侵入皮肤后,在毛囊繁殖生长,引起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2~4mm大小,严重者有脓头形成。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内衣衫裤。
2.合理营养,因营养不良可诱发本病,对于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并预防本病。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系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
多见于年轻患者,皮损为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 或脓疱 ,2~4mm大小,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见于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颈部等,严重者有脓头形成,内含病原菌,称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损有不同程度瘙痒 ,有时有灼热或刺痛感,可与痤疮及花斑癣并存,局部或系统性使用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易促发(图1)。
刮取损害或脓液置显微镜下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圆形,卵圆形厚壁孢子,直径为2~5µm,部分有“出芽”,常聚集成堆,无菌丝,培养需含脂培养基,有糠秕孢子菌生长,因糠秕孢子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皮脂腺活跃可促进嗜脂性的糠秕孢子菌生长,故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一般不作为诊断常规。
组织病理可见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大量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与直接镜检镜下形态相同。
诊断标准
依据皮损为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2~4mm大小,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见于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颈部等,严重者有脓头形成,内含病原菌,称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损有不同程度瘙痒,有时有灼热或刺痛感,刮取损害或脓液置显微镜下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圆形,卵圆形厚壁孢子,直径为2~5µm,部分有“出芽”,常聚集成堆,无菌丝,培养需含脂培养基,有糠秕孢子菌生长,组织病理可见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大量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与直接镜检镜下形态相同,排除细菌性毛囊炎,寻常型痤疮,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主要应与细菌性毛囊炎,寻常型痤疮 ,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等疾病相鉴别。
细菌性毛囊炎由细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较短,损害为红色毛囊丘疹,顶端迅速化脓,周围绕以红晕,主要有痒痛感,寻常型痤疮惯发于颜面部,上胸与背部,典型有黑头损害,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损害外观似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但前者半球形丘疹顶端常伴圈状脱屑,患者多为体胖婴幼儿,直接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孢,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为原因不明的毛囊丘疹脓疱性损害,男性为主,伴有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可达40%,口服或外用皮质激素有效。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学 中医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阿莫西林颗粒 克拉霉素干混悬剂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2000元)
(一)治疗
1.2%酮康唑洗剂或酮康唑霜局部使用。
2.损害广泛或严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0.2g,1次/d,连服2周,伊曲康唑0.2g,1次/d,连服2周;或氟康唑0.1g,1次/d,连服2周。
3.去除诱发因素
保持皮肤清洁,健康和干燥,尽可能避免局部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等。
(二)预后
病程慢性。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合理营养。
母鸡
南瓜子仁
葵花子仁
白果(干)
鹿肉
鸡肝
杏仁
松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