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dracontiasis)又称几内亚虫感染(guinea worm infection),是由麦地那龙线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人体深部结缔组织及皮下组织,可伸出体外。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皮肤溃疡。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消化道传播
并发症:滑膜炎 关节炎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寄生虫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阿苯达唑片 吡喹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预防本病应从改良卫生习惯做起,患者接触过的水要杀虫处理,避免污染水源。
(一)发病原因
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成虫长圆筒形,白色,匀滑,前端钝圆,尾端较小,并向腹面弯曲,头部隆起,口呈三角形,口周有内环乳突六个(腹背侧各两,两侧各一),外环乳突4对,口囊短小,后接食管,食管前端为纤细的肌质,后端为长大的腺质部分,肠扁平,雌虫大小为(60~120)cm×(0.9~2)mm,雌虫的卵巢,输卵管及子宫成对,子宫内含大量第一期幼虫;雄虫长12~40mm,宽0.4mm。
雌虫排出幼虫入水,幼虫在水中可生活7天,被中间宿主剑水蚤(cyclops)吞食后,即从肠腔穿过肠壁,移行至体腔内,在25℃时经12~14天,二次脱皮即具感染性,如人误饮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所污染的水后,在宿主胃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幼虫从蚤体逸出,到达十二指肠,据动物实验,逸出的幼虫于13h后钻入犬的肠壁,10~12天到达肠系膜,15天到达胸腹肌肉,21天移行至皮下组织,于感染后的3个半月内到达腋窝和腹股沟区,幼虫在移行过程中进行第三次脱皮,变为成虫,并行交配,雌虫的受精时间约在感染后第3个月,雄虫于交配后即死亡,成熟雌虫于感染后第8~10个月移行至宿主肢端皮下组织,虫头向外顶着皮肤,由于虫体的压力及分泌的毒素作用,使局部皮肤产生丘疹,继而变成水疱破溃,虫体移行具有“向地性”(geotropism),往往前端朝向地面,朝向下肢,当患病部位与水接触时,雌虫受刺激,虫体前端自溃疡处伸出,由于内部压力大及衰老,虫前部体壁破裂,子宫从裂口脱垂而出,向水中排出大量幼虫,其数目可超过50 万/次,宿主离开水源后,雌虫缩回皮下组织,待下次与水接触又重复此过程,直至体内全部幼虫排出,雌虫即很快死亡,并被组织吸收。
(二)发病机制
麦地那龙线虫常侵犯的部位为四肢和躯干的结缔组织,感染期幼虫在患者体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所在部位无任何病变,成虫成熟时,穿过结缔组织,朝下移行,85%病例的寄生部位在小腿以下(跖骨间,脚底或踝部),但也可发生于生殖器官,臀部,上肢或背部,偶见于其他部位,在成虫移行至皮肤表面和准备排出幼虫前,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移行至皮肤表面时,在雌虫躺伏处可见螫刺性丘疹,几天后,受损部位起水疱,水疱可大至数厘米,水疱内为黄色液体,内含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多核粒细胞及相当数量的幼虫,水疱形成时常伴有局部瘙痒和剧烈灼痛,水疱破裂后即形成一疼痛性的表浅的溃疡,创面直径1.25~1.8cm,中央可见一微小洞孔,孔径如同普通探针头大小,有时可见成虫的部分躯体伸出洞孔,此时溃疡若与水接触,就流出含有幼虫的乳状液体,幼虫排出呈间隙性,如没有继发感染,雌虫10天左右死亡,易将其取出,溃疡4~6周时愈合,在局部病变出现时,有些患者可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甚至哮喘等,这可能系机体吸收雌虫释放的具有组胺性质的毒素所致,动物实验亦证实这些症状属于过敏反应,给山羊注射成虫浸出液,可产生类似症状,而注射肾上腺素可迅速消除这些症状,水疱破裂后,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有时成虫在其到达成熟阶段前即死亡,仔细检查,可在皮下扪及一硬的盘旋的索状物,数月后可钙化。
预防本病应从改良卫生习惯做起,患者接触过的水要杀虫处理,避免污染水源。不饮用生水或不干净的水。避免饮水感染的简便方法是通过煮沸或加氯消毒来杀死水中的剑水蚤。或是用奶酪包布(一种粗布)过滤饮用水。 药物预防可选乙胺嗪每天5mg/kg连服3d,每月用药一个疗程。
继发细菌感染,可并发滑膜炎,附睾丸,无菌性关节炎。
继发感染 为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虫体若在组织内破裂,可引起严重的蜂窝织炎,并在虫体周围形成脓肿 ,当伸出皮肤的成虫被损伤或搔裂时,局部皮肤可发生疼痛,炎症和水肿 ,在皮肤溃疡 处可继发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引起蜂窝织炎,亦可感染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破伤风,这在非洲农村流行区相当常见,子宫破坏使幼虫进入邻近组织可引起闭合性无菌性病变,有时幼虫进入关节腔内引起无菌性关节炎,此外,还可引起滑膜炎,附睾炎,肌腱挛缩和关节强直 ,虫体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截瘫 ,亦曾有在眼部,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发现成虫及其所引起病变的报道。
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溃疡面洞孔查见成虫,或在洞孔排出的乳状浆液内,或在邻近组织,关节腔无菌积液中查见幼虫。
X线检查可发现已死的钙化虫体。
诊断
检查溃疡面及幼虫为确诊本病的最可靠方法,在流行区,如发现患者下肢皮下组织有滑动而硬的长带状虫体即应考虑本病可能,如在溃疡面洞孔查见成虫,或在洞孔排出的乳状浆液内,或在邻近组织,关节腔无菌积液中查见幼虫即可确定诊断,有时在典型丘疹 形成前,患者可感觉到皮肤内的虫体,但应与皮下寄生的裂头蚴相鉴别,死亡钙化 虫体依据X线平片可作出追溯性诊断,感染早期,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免疫学试验尚处于探索阶段,包括虫体抗原皮内试验及荧光抗体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应与皮下寄生的裂头蚴相鉴别。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寄生虫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阿苯达唑片 吡喹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西医治疗方法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惟一可靠方法就是从体内摘出虫体。用适量冷水置于暴露在伤口外的虫体上,雌虫随即伸出生产幼虫,此时可用小棒卷出约5cm长的虫体。每天一次,约经3周即可将全虫取出。化疗药物可用灭滴灵和噻苯达唑。若整个虫体深入到皮肤内或深部脓肿内,那就要通过外科手术才能取出。
阿苯达唑15~20mg/(kg?次),2次/d,服2天或3天,或甲硝唑(metronidazole)400 mg/次,3次/d,服10~20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减轻局部炎症与水肿,促进虫体自行排出或较易摘除。
包括抗过敏、止痛、抗感染及破伤风抗毒素对症治疗。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氢化考的松(必要时加用全身性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和减少局部炎症反应,也能加快成虫的排出和拉出。
不饮用生水或不干净的水。避免饮水感染的简便方法是通过煮沸或加氯消毒来杀死水中的剑水蚤。或是用奶酪包布(一种粗布)过滤饮用水。
鸡内金
芝麻
南瓜子仁
莲子
虾米
田螺
淡菜(鲜)
猪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