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 >>
科室分类
绿猴病

绿猴病(green monkey disease)又称非洲出血热(Africa hemorrhagic fever),马堡-埃博拉(Marburg)病毒病。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05%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体液传播、呼吸道传播

并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传染病科 感染中心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个月

治愈率:20%

常用药品: 藻酸双酯钠片 转移因子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

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报告,严密隔离,对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观察和隔离。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Marburg病毒引起,为一种圆柱形棒状病毒,是通过与猴密切接触而传染于人,首次发生于欧洲,与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因而得名,本病是一种急性皮肤致敏性的出血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马堡-埃博拉(Marburg)病毒传染给人,本病是一种急性皮肤致敏性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

预防

1.对来自疫区的旅客要进行身体健康的询问,对有高烧、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的病人应限制入境。禁止进口来自疫区的猴类动物,对其他动物也应实行检疫。  

2.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报告,严密隔离,对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观察和隔离。对接触者和传染源的调查,找出在患者起病后3周内与其有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并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3.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时要采取呼吸防护,病人的排泄物、痰、血和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物品,高压消毒、焚化或煮沸消毒。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进行相关实验的试验室应达到P4级标准。饲养和解剖可疑猴时,也要同样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 

 

并发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部分病人可发生DIC。

症状
惊厥 腹泻 淋巴结肿大 斑丘疹 昏迷 恶心与呕吐 肾功能衰竭 肌痛

潜伏期3~9天,突然发病,初起有发热不适,剧烈头痛 ,结膜炎,呕吐,腹泻 ,肌痛 等全身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 ,严重可累及肝,心,胰,肾,造血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发热常持续2周,约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肾功能衰竭 ,惊厥 ,昏迷 而死亡,发病5~7天,在臀部,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的毛囊性红色丘疹,1天后斑丘疹 相融合,严重呈出血性弥漫性红斑,皮疹常在2周后消退,脱屑,掌跖,四肢末端脱屑较重,颊黏膜可出现小红点,软腭出现水疱,扁桃体肿大,部分病人可发生DIC。

 

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血清ALT,GPT及淀粉酶 升高,在咽,血,尿中可分离出病毒。

诊断鉴别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治疗

就诊科室:传染病科 感染中心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个月

治愈率:20%

常用药品: 藻酸双酯钠片 转移因子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一)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其主要依靠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应卧床休息,严格施行消毒措施,以避免传播。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包括退热、镇静、氧疗、止血、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病毒治疗  

在病程的前6天内使用效果最好,例如利巴韦林静脉给药,首剂30 mg/kg,以后按每6小时15 mg/kg用药4天,再按每8小时8 mg/kg继续用药6天。  

(二)预后  

急性发热常持续2周,约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而死亡。

护理
一、营养合理: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二、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饮食保健

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1、宜食物做到移样化; 2、宜多吃高蛋白食物; 3、宜高维生素饮食; 4、宜低动物脂肪饮食 5、宜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

鸡肉

鸡内金

芝麻

南瓜子仁

1、忌食用陈旧变质食物; 2、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 3、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 4、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田螺

淡菜(鲜)

猪脑

猪肚

1、宜食物做到移样化; 2、宜多吃高蛋白食物; 3、宜高维生素饮食; 4、宜低动物脂肪饮食 5、宜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