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支原体感染 葡萄球菌感染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盐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 罗红霉素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4000——6000元)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口堵塞,产生炎症反应。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发病机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患者讲究卫生,勤沐浴更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避免在身体上涂用油脂性物质,避免穿紧身和不透气的内衣。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是造成其他组织的细菌感染,马拉色菌属于真菌菌属,常伴有明显的皮肤瘙痒,故患常因抓挠造成指甲的感染,同时因被污染的指甲抓挠其他正常皮肤,可将真菌移植过去,造成皮肤真菌的感染。故临床上在明确本病后应进行全身皮肤以及指甲的真菌检查。
1.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 :花斑癣为皮肤浅表感染,损害为多数灰黄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 ,若频繁洗澡,可现淡红色,斑疹初发如帽针大小,逐渐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盖大,数目逐渐增多,可相互融合,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发亮,搔抓时有麸皮样鳞屑 ,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静止状态,则呈减色斑,次年又发,经过缓慢,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见。
2.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多于女,皮疹表现为小粟粒大暗红色丘疹 或毛囊性小脓疱 ,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好发部位为前胸,背部,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自觉中度或轻度瘙痒 ,亦有的伴灼热和刺痛感,少数病例可与花斑癣合并存在。
3.系统性感染:临床表现与年龄相关。
(1)1岁以下婴儿组:严重基础疾病为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呼吸窘迫,支气管发育不良,吸入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坏死性肠炎,腹部畸形等,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为常见表现,另可见肺炎,间质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 ,营养不良 和呼吸衰竭 等表现。
(2)儿童及成人组:严重基础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小肠切除术后,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脏器肿瘤等,多有突然发热,畏寒 ,恶心 ,呕吐,肌无力 等症状,可有咳嗽 ,体温不稳定,关节疼痛 等表现。
马拉色菌病可做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用乳酸酚苯胺蓝直接染色,可查到集簇或散在的孢子。
2)真菌培养:用含油脂的沙堡琼脂可培养出淡黄色,奶油状酵母样菌落。
组织病理检查:浅表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圆形,卵圆或弧形,GMS,PAS或甲苯胺蓝染色可更清楚,真皮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
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芽生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上部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诊断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根据临床特征,真菌检查,Wood灯下金黄色荧光,诊断不难,对系统性病例凡有上述基础疾病并接受胃肠外高营养治疗,临床上出现了急性感染征兆时,应通过真菌学检查确诊。
1.真菌学检查:(1)直接镜检:用乳酸酚苯胺蓝直接染色,可查到集簇或散在的孢子。(2)真菌培养:用含油脂的沙堡琼脂可培养出淡黄色,奶油状酵母样菌落。
2.组织病理:浅表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圆形,卵圆或弧形,GMS,PAS或甲苯胺蓝染色可更清楚,真皮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芽生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上部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系统性感染主要表现为中,小血管炎 改变,血栓形成和栓塞,可有肉芽肿 形成及梗死。
中医辨证:花斑癣:中医认为本病由于热体被风湿所侵,外感虫邪,留于腠理而成,亦有因汗衣湿溻,淹淅肌肤,复受日晒,暑湿浸滞毛窍所致,与中医紫白癜风相当,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紫白癜风无痒痛,白因气滞紫血凝,热体风侵温相搏,毛窍闭塞发斑形”。
鉴别诊断
浅表感染有时需与脂溢性皮炎 ,玫瑰糠疹 ,白癜风 ,贫血 痣,黄褐斑 ,红癣 等鉴别,毛囊炎 应与寻常痤疮 ,细菌性毛囊炎,毛囊虫性皮炎和嗜酸性脓疮性毛囊炎相鉴别,不同马拉色菌菌种应通过生化实验鉴别。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盐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 罗红霉素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4000——6000元)
(一)治疗
外用药物:浅部感染可用复方雷琐辛酊、水氯酊、2%酮康唑洗剂、咪康唑霜、1%联苯苄唑酊或霜剂、1%特比萘芬霜或凝胶外洗或涂搽。
中医治疗:系统性感染轻者停脂肪乳即可痊愈。重者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本病无效。花斑癣中医用雄黄解毒散30g加入百部酒120g摇匀外擦,或土槿皮10g、丁香10g加于50%~70%酒精100ml中浸1周后外擦。
(二)预后
经过缓慢。次年又发。
1、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要把病人的床单和家人的分开,以免发生 交叉传染,定时清洗,屋里的空气也要杀菌,建议用醋薰的方法,每隔15天左右进行一次。
2、饮食方面,要经常给病人做一些汤品,多吃西红柿汤,西红柿有多种维生素,对治疗马拉色菌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3、治疗期间,病人不要经常洗澡,可以用温热的清水,轻轻为病人擦拭全身,伤口的处理,可以用消毒液每天探试二次。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薇菜
鸡内金
南瓜子仁
葵花子仁
干腌菜
田螺
淡菜(鲜)
油条
罗汉果金银菜柿饼汤
双菇番茄黄瓜紫菜汤
什菜面
青菜饭
菠菜双蛋羹
紫菜芙蓉汤
卷心菜菠萝汁
冬菇椰菜豆腐粉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