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部脐肠系膜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罕见,生时即见或发生于儿童,表现为鲜红色息肉,直径2~20cm,中央凹陷。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脓毒症和菌血症
就诊科室:外科 普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7-10天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 —— 50000元)
平常的饮食应尽量清淡,避免进食过多的辛辣、刺激性食物。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脐部肠管组织呈肉芽样凸起改变,组织学检查可见息肉表面及附近上皮可见异位胃肠上皮,可见上皮增生、糜烂、毛细血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亦可见平滑肌束及淋巴样滤泡。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
由于本病造成了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脐部皮肤中有残留的脐肠系膜管,生时即见或发生于儿童,表现为鲜红色息肉,直径2~20cm,中央凹陷,可与下方窦道或囊肿 沟通。
组织病理:在息肉表面及附近上皮可见异位胃肠上皮,可见上皮增生,糜烂,毛细血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亦可见平滑肌束及淋巴样滤泡。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就诊科室:外科 普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7-10天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 —— 50000元)
可冷冻或电凝治疗。
孕期主要定时体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本病属于先天性疾病,故母体在孕期的生活、饮食习惯对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平常的饮食应尽量清淡,避免进食过多的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各种含有酒精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多吃水果、蔬菜,特别是符合维生素C、叶酸的果蔬,如猕猴桃、柠檬、西红柿对本病的预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赤砂糖
鸡蛋
鹌鹑蛋
鹅
干腌菜
啤酒
白酒
羊油
番茄鸡蛋煎饼
番茄青豆汤
番茄土豆块
土豆泥牛奶粥
牛奶蒸蛋
牛奶菠菜粥
腐竹拌菠菜
菠菜蛋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