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又称毛细血管增生性肉芽肿(granuloma telangiectaticum),系皮肤受损伤后化脓菌侵入皮肤伤口,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最终形成血管瘤样或乳头样损害,也有资料认为本病与感染无关。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0.008%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血管瘤
就诊科室:免疫科 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21天
治愈率:50%
常用药品: 醋酸泼尼松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0元)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一)发病原因
化脓菌在皮肤受损伤后侵入皮肤,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
(二)发病机制
系皮肤受损伤后化脓菌侵入皮肤伤口,引起炎性肉芽肿反应,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最终形成血管瘤样或乳头样损害,也有资料认为本病与感染无关。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5.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最终形成血管瘤 样或乳头样损害。
基本损害为圆形或略扁平的绿豆至樱桃大小乳头状肉芽肿,表面光滑呈淡红或暗红色,柔软而有弹性,触之易出血,无自觉症状,偶有溃破、糜烂,渗出少量发臭的脓液,干涸后结成污褐色的脓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损害往往单个,也可数个同时存在。好发于身体容易受外伤的部位如手指、手臂和头面部小伤口上,亦常见于婴儿脐部,偶尔可见于口腔黏膜。经过缓慢,肉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即不再发展,一般难以自行消失。
组织病理:皮损 表面皮肤变薄,破溃,真皮中内皮细胞聚集,陈旧损害的炎细胞反应明显。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就诊科室:免疫科 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21天
治愈率:50%
常用药品: 醋酸泼尼松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0元)
(一)治疗
硝酸银棒涂擦后加压绷带,或手术切除。局部可外用抗生素软膏。中医治疗可外用黑布化毒膏,内服消疮饮。
(二)预后
经过缓慢,肉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即不再发展,一般难以自行消失。
1.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
2.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因为这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多与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关,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
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赤砂糖
鸡蛋
鹌鹑蛋
鹅
啤酒
白酒
螃蟹
河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