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是膀胱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的疾病,病因不清,多数认为与细菌、药物,异体蛋白及食物过敏原有关。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尿路梗阻
就诊科室:泌尿外科 外科 中医学 中医泌尿、男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周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氨苄西林胶囊 磷霉素氨丁三醇散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多饮水,保持每日至少1500毫升以上的排尿量。
(一)发病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多认为与各种刺激,例如细菌,药物,异体蛋白及食物性变应原等有关,这些变应原作为免疫刺激物,在膀胱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嗜酸细胞浸润,破坏膀胱组织,继而引起溶酶体释放,使膀胱炎症进一步加重,可能与本病有关的食物性变应原包括:桔子,西红柿,巧克力,茶,咖啡,可可,牛奶,多种佐料等,有的病人发现,在饮食中停用上述食物和饮料,其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可能与之有关的药物有磺胺药,双香豆素钠,水杨酸钠等,另外,避孕套,阴道栓和杀精子胶冻均可为接触性变应原,血吸虫卵沉积于膀胱壁,可形成血吸虫性嗜酸性肉芽肿,药物和食物性变应原易导致弥漫性膀胱炎,而寄生虫引起的损害则为局部性。
(二)发病机制
膀胱黏膜红斑,水肿,溃疡,天鹅绒样改变,如为增生性损害时可类似乳头状瘤和葡萄状肉瘤,有时见有黄豆粒或绿豆粒大小的结节,或呈细颗粒状突起,输尿管下端受累变窄,可引起双侧肾输尿管积水,活检发现纤维化,局部坏死,膀胱全层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有的为膀胱嗜酸性肉芽肿。
尽管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但认真查找致敏原因,减少或避免抗原刺激为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病变累及双侧下段输尿管时,可造成上尿路梗阻 积水为本病并发症。
血尿 或脓尿 ,尿频 ,尿急 ,尿痛 ,尿痛不因排尿而减轻,排尿困难,严重者甚至出现尿潴留,症状多反复发作而趋于慢性,病人常有过敏史或哮喘史。
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尿常规 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或脓尿,中段尿培养阴性。
1.IVU 可显示输尿管扩张或反流。
2.膀胱镜检查 可见膀胱内有广基新生物,多位于膀胱后壁和输尿管口周围,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的确立,病理检查可见膀胱黏膜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
有过敏或哮喘史;反复发作的慢性膀胱刺激症 状;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尿化验有蛋白尿 ,血尿或脓尿;中段尿培养阴性;IVU可显示输尿管扩张 或反流,膀胱镜检查并取活体组织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
1.急性膀胱炎
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甚至出现血尿 ,但常以尿频,尿急为主,且尿中可有大量白细胞,无过敏史或哮喘 史,血常规检查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经抗生素治疗血尿可迅速消失。
2.腺性膀胱炎
也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外周血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膀胱镜可见乳头状物,而非广基新生物,活检可明确诊断。
3.间质性膀胱炎
也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日夜尿频明显,尤其在膀胱充盈时有剧痛,排尿后减轻为特征性症状,膀胱镜检查可见浅表溃疡,而非广基新生物,活检可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泌尿外科 外科 中医学 中医泌尿、男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周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氨苄西林胶囊 磷霉素氨丁三醇散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1.抗组胺及类固醇药物应用。
2.认真寻找变应原,避免抗原刺激,并行脱敏疗法。
3.继发感染应用抗生素,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可用舍尼亭等。
4.局部病灶可行电灼、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
1、讲究卫生
膀胱炎常因会阴部不洁净,细菌由尿道逆行向上而发生感染而导致的,因此应勤换内裤,经常清洗,并注意会阴部清洁,注意性交卫生。
2、排尿宜排尽
每次排尿宜排尽,不让膀胱有残余尿。每次性生活后宜排尿一次。
1、多饮水,保持每日至少1500毫升以上的排尿量。
2、可多吃利尿性食物,如西瓜、葡萄、菠萝、芹菜、梨等。
3、田螺、玉米、绿豆、葱白可帮助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4、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如烈酒、辣椒、原醋、酸味水果等。
5、避免食用柑橘,因为柑橘可导致碱性尿的产生,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6、咖啡因能导致膀胱颈收缩而使膀胱产生痉挛性疼痛,故应少喝咖啡。
鸡蛋
鸭肉
鸭肝
鸡肉
干腌菜
白酒
杏仁
油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