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又称为着色霉菌病,是由一组暗真菌引起的以组织中出现棕色分隔厚壁孢子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偶见播散。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发病率约为0.003%--0.007%,以传统农业工作者为常见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脑脓肿 脑膜炎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6-12个月
治愈率:40-50%
常用药品: 盐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 罗红霉素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着色芽生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由一组暗真菌引起的以组织中出现棕色分隔厚壁孢子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裴氏着色霉,疣状瓶霉和卡氏枝孢瓶霉,后者在我国较多见,其他病原菌还包括紧密着色霉,水喙枝孢霉,棘状外瓶霉,阿克希支孢瓶霉,黑硬霉,污秽葡萄霉,申克孢子丝菌卢里变种和皮炎万氏霉,真菌分类多为有丝孢菌,属于子囊菌门,多腐生于潮湿腐烂的树木,植物和泥土中,多因外伤后孢子植入皮肤而致病。
(二)发病机制
病原菌多腐生于潮湿腐烂的树木,植物和泥土中,多因外伤后孢子植入皮肤而致病,黏膜不受累,损害初发为丘疹,发展缓慢,表面过度角化,形成疣状,为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增殖性皮炎改变,一般分为结节型,肿瘤型,疣状型,斑片型,肥厚瘢痕5型。
注意皮肤卫生,避免外伤,有可疑感染时,及时诊断处理。
偶有引起脑脓肿 或脑膜炎 的病例报告。
患者以农业劳动者为主,各年龄均可发病,常有皮肤外伤史,主要侵犯暴露部位,常见于下肢下1/3部和足部,其次为臀部,颈部,前臂等处,手,颜面,躯干同时亦有出现,黏膜不受累,损害初发为丘疹 ,发展缓慢,表面过度角化,形成疣状,此为本病早期特点,一般分为5型:
1.结节 型 为早期损害,呈暗红色或淡褐色的柔软小结节,表面光滑或呈疣状,或被有鳞屑 ,继续发展即成为肿瘤型。
2.肿瘤型 呈乳头瘤样或小分叶状,部分或全部表面被有污灰色鳞屑,痂皮及角质颗粒,有时扩大成菜花样。
3.疣状型 损害以过度角化为主,表面似寻常疣或疣状皮肤结核(图1)。
4.斑片型 多见于四肢,表面干燥,有中心治愈现象或呈萎缩瘢痕,作环状,弓形或蛇行形。
5.肥厚瘢痕 型 挤压损害时可排出一种淡白色,干酪样或脓性分泌物 ,有特殊臭味,易引起继发感染 ,患病时久,因深部组织纤维化,形成肥厚瘢痕,可致淋巴管受压阻塞,引起象皮肿,经过极缓慢,自觉瘙痒 或疼痛,病期长久者可侵犯某一整个肢体,但附近淋巴结并不受累。
黏膜和甲偶可受累,一般不侵及内脏,偶有引起脑脓肿 或脑膜炎 的病例报告。
着色芽生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痂皮,脓液和肉芽组织做KOH涂片 ,可见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
2.真菌培养 室温下,在沙堡琼脂上生长较慢,菌落呈灰绿,灰黑或棕黑色,扁平,中央堆起,表面有短绒毛状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呈黑色。
组织病理为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增殖性皮炎改变,在脓肿及多核巨细胞中可见到特征性的棕色分隔厚壁孢子(直径5~13µm),称为硬壳细胞(sclerotic cell)或壁砖状体,表皮多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在增生的表皮,毛囊漏斗部及真皮上部可见小脓肿及灶性坏死,真皮内有致密,弥漫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少数嗜酸粒细胞。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中见到棕黄色厚壁孢子可确诊。
1.直接镜检 取痂皮,脓液和肉芽组织作KOH涂片,可见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称为壁砖状体(muriform bodies),可纵横分隔,直径10μm左右,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2.真菌培养 室温下,在沙堡琼脂上生长较慢,菌落呈灰绿,灰黑或棕黑色,扁平,中央堆起,表面有短绒毛状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呈黑色,镜下见菌丝较粗,棕色,分支分隔,裴氏着色霉有支孢型,喙支孢型和瓶梗型3种产孢方式,分生孢子为单细胞,呈椭圆形或圆筒形,疣状瓶霉为瓶梗型产孢,分生孢子半内生性,单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堆积于领状开口顶端,卡氏支孢瓶霉为支孢型产孢,形成多分支的分生孢子链,孢子椭圆形,两端有暗色脐状结构。
鉴别诊断
1.疣 状皮肤结核 损害虽呈疣状增殖,但有粟粒样脓肿 ,周围有褐色浸润,中央往往残留网状瘢痕,真菌检查 阴性。
2.孢子丝菌病 本病有呈疣状者,多见于手及前臂,多数结节常呈线状排列,真菌学检查可鉴别。
3.结节溃疡性三期梅毒 损害颜色呈铜红色,性质坚硬,浸润显著,不呈疣状增殖,既往有性病史,梅毒血清试验 常呈阳性,真菌学检查阴性。
此外,应与病毒感染,异物肉芽肿 ,红斑 狼疮,麻风 ,利什曼病,角化棘皮瘤 ,皮肤类肉瘤 ,寻常疣 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6-12个月
治愈率:40-50%
常用药品: 盐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 罗红霉素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一)治疗
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痊愈。
1.局部治疗 手术切除适用于小面积皮损。损害面积广泛者切除后需植皮。两性霉素B皮损内注射(每5mg加2%盐酸普鲁卡因1ml),每周1~2次。局部温热疗法即通过各种方法加热到50~60℃以促进皮损消退,常用方法包括蜡疗、电辐射及矿泉浴等,1次/d,每次30min,1%硫酸铜离子透入,1次/d,需2~3个月,对部分病例有效。20%氟胞嘧啶软膏或抗真菌剂封包。中药可外用黑布化毒膏。此外还可考虑用电灼、电凝固、CO2,激光、液氮冷冻等方法。
2.系统治疗 病程长,面积广泛的顽固性损害,可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口服氟胞嘧啶[成人100mg/(kg·d),饭后分3次服用]、伊曲康唑(200~400mg/d,疗程3个月~1年)。口服特比萘芬亦有报道。
(二)预后
斑片型有中心治愈现象或呈萎缩瘢痕。肥厚瘢痕型经过极缓慢,自觉瘙痒或疼痛。病期长久者可侵犯某一整个肢体,但附近淋巴结并不受累。
1.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
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蜂蜜
红葡萄酒
鸭蛋
鸡蛋
啤酒
白酒
咸鸭蛋
油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