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疳,病证名。病人极度消瘦,致使脊骨突出似锯。为脏腑精气极度亏损之象,见于慢性重病患者。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脾疳 壮热 肾疳 腹痛 口臭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呋喃硫胺片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羸黄,积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爪甲是也。”由于疳疾日久,消耗骨肉所致。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的关键。
由于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故其分证甚多,其名亦杂。临床多以五脏分证,其中尤以脾疳 为常见。肝疳,则颊左生疮,眼目赤烂,肢体似癣,两耳前后、项侧、缺盆、两股结核,或咬指甲,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等。心疳,则口舌蚀烂,身体壮热 ,面黄颊赤,或作肿痛,腹满膈闷,或掌热咽干,渴喜饮,盗汗,咬齿虚惊。
脾疳,则体黄而瘦,皮肤干涩,头不生发,或生疮痂,或人中口吻赤烂,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脐突,泻下酸水,小便浊白,或合目昏睡等。肺疳,则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喘咳气促,寒热少气,皮肤皱揭,鼻痒出涕,衄血目黄,小便混浊而频数。肾疳 ,则脑热吐痰,手足逆冷,肢体削瘦,夜则微寒发热,滑泄腹痛 ,口臭 作渴,齿龈溃烂,尻耳生疮等。
脾疳;又名疳积,多由喂养不当引起脾胃虚损,营养不良 。初期面黄肌瘦、能食易饥、大便时干时稀、睡眠不安、多汗、爱俯卧。应以消疳健脾为治,可用肥儿丸、参苓白术散治之。 肝疳:又名风疳,多因肝经受热所致。症见眼涩痒、摇头揉目、面色表黄、多汗、下痢频多。治当清肝泻热,方用柴胡清肝饮。
心疳:又名惊疳,多由心经郁热而致。常见面黄颊赤、壮热、烦躁、口舌生疮 、小便赤涩、盗汗 或虚惊。治当清心泻热。方用心导赤汤加减。肺疳:又称气疳,多因郁热伤肺而致。症见咳嗽 气逆、咽喉不利、多涕,或鼻下生疮、壮热憎寒等,治宜清肺泻热,方用泻白散加味。肾疳:又名急疳,多由伏热内阻,或由肾气不足所致。出现形体赢瘦,齿龈出血 或溃烂、寒热时作、多汗、四肢无力 等。治宜滋肾补脾,方用六味地黄丸主之。
可进行尿常规、血常规的检查。
根据其临床特征,不难确诊。有据病形定诊的,如脑疳则症见头皮光急,满头诸疮,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脊疳,则见身热羸瘦,烦渴下利,拍背有声,脊如锯齿,频咬爪甲等。有据症状定诊的,如疳渴,则症见日间烦渴,饮水不食,夜则渴止。疳泻,则症见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泻下糟粕等等。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呋喃硫胺片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治宜消疳为主,用方随证选用,如芦荟丸等。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鸭蛋
鸡蛋
鸡肉
鸡肝
鸡蛋
鸡肉
绿豆
黑豆
蔬菜杂烩粥
杂粮粥
荞麦粥
小麦粥
花生杏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