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 >>
科室分类
寒湿困脾

证候名,由贪凉饮冷,或过食反应果,致使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遂使寒湿内侵;或脾阳素虚而寒湿内生,影响脾运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胖苔白腻,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化湿,方如胃苓汤。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021%-0.0042%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腹泻  恶心和呕吐  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4-8周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呋喃硫胺片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温馨提示

在生活中应注意饮食。

病因

本证常因寒湿之邪外侵,或过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物,寒混内停;或脾气虑,脾阳不振,水湿不运,寒湿内生,以致寒湿因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患。病位主要在脾,与肺、肾二脏亦有密切关系。病性多属寒湿之实证,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过食生冷(35%):

过食生冷,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故院腹部胀问疼痛,纳呆。胃失和降则泛恶欲吐;寒湿为阴邪,阴不耗津,故口谈不渴。湿注肠中,则便溏。脾主肌肉,湿性重着,故头身困重。湿阻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外荣肌肤,故面色不荣。

脾阳不振(40%):

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外溢,故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阻遏阳气,不能温化水湿,泛溢肌表,故肢体浮肿。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寒湿内盛则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缓。

预防

增加时,应当进无盐或低盐饮食。体质肥胖之人多湿,在夏秋之交,尤须注意勿伤湿冒雨露,涉江河,勿贪凉饮冷,以免湿邪外入或内生。霍乱吐泻时宜暂禁食,吐泻已止,亦应逐渐恢复饮食,先以流法或半流汁饮食为宜。暴泻者易伤胃气,可予淡盐汤、米汤等以养胃气。臌胀病人忌食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以半流质和无渣而富于营养之食物为宜;此外还应记录小便的次数、颜色及数量,定期测定体重及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避免情志抑郁或暴怒,戒除烟酒。当臌胀患者,腹围腹水。

并发症
腹泻 恶心和呕吐 功能性消化不良

可出现泛恶欲吐。

症状
腹胀 腹泻 舌苔薄白 脸色发黄 舌淡体胖 消化不良 恶心 腿脚浮肿 少尿 白带增多

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胖苔白腻,脉迟或缓或濡。

检查

四诊:

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古称”诊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诊断鉴别

辨证注意点

1、病程短,一般为新病。

2、素无脾气虚证。

3、寒湿之症明显,侵犯及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

自我感觉

口中黏腻,不思饮食,口淡不渴,上腹胃脘部胀闷,体倦乏力。

自我观察

大便溏薄,小便不畅利,舌质淡胖,舌苔白腻带滑,脉濡缓。

鉴别诊断   

区分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 证。两者皆有脾失健运,寒象以及湿阻 的表现,但侧重点不同。寒湿困脾证属于寒湿内侵,中阳受困,属实证,病程短,苔白腻或白滑,脉儒缓;脾阳虚证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属虚证,病程长,苔白滑,脉沉迟。辨证注意点:

①病程短,一般为新病。

②素无脾气虚证。

③寒湿之症明显,侵犯及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

治疗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4-8周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呋喃硫胺片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体质肥胖之人多湿,在夏秋之交,尤须注意勿伤湿冒雨露,涉江河,勿贪凉饮冷,以免湿邪外入或内生。霍乱吐泻时宜暂禁食,吐泻已止,亦应逐渐恢复饮食,先以流法或半流汁饮食为宜。暴泻者易伤胃气,可予淡盐汤、米汤等以养胃气。臌胀病人忌食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以半流质和无渣而富于营养之食物为宜;此外还应记录小便的次数、颜色及数量,定期测定体重及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避免情志抑郁或暴怒,戒除烟酒。当臌胀患者,腹围腹水增加时,应当进无盐或低盐饮食。

寒湿困脾中医治疗方法 (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

(1)平胃散加味:制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于湿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胀闷诸证。  

(2)藿香正气散:蕾香10克、紫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适于寒湿外侵而引起吐泄诸证。  

(3)实脾饮:制附子6克、干姜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本方适于寒湿困脾的腹满、黄疸诸证。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用方加猪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湿;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6克、炮姜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调气止痛;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于方。

(1)中加茵陈30克、附片6克、干姜10克或于方中加茵陈30克。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

(2)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若腹部胀满如囊裹水,尿短少者,于方。

(3)中加车前于12克、猪苓12克、怀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气利水。 

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饮食保健

寒湿困脾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茯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 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1.宜饮食清淡; 2.宜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豆类食品。

鸭蛋

鸡蛋

鸡肉

鸡肝

1.忌食辛辣食品; 2.忌食煎炸的食品; 3.忌食用过苦寒、生冷食品。

白酒

油条

青椒

辣椒(红、尖、干)

1.宜饮食清淡; 2.宜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豆类食品。

萝卜粳米粥

燕麦粳米粥

灵芝甘草茶

甘草小麦大枣汤

花样果肉薏米粥

香菇薏米饭

薏米莲子粥

薏米豆腐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