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 >>
科室分类
喉痈

喉痈,病名。系指咽喉各部发生之痈疡。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根据痈发生部位之不同,又可分为喉关痈、里喉痈、夹喉痈、上腭痈、颌下痈、舌喉痈、外喉痈等。详见各有关条。其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六府不和,气血不调,肺胃热蕴,风热痰火之气上冲咽喉;二是过食辛辣醇酒厚味;三是七情郁结。喉痈的主要症状是咽喉肿起、疼痛甚剧、焮红漫肿、吞咽呼吸受累等。治疗时总的原则是散表清热、解毒消肿,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散、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脓成时要刺破排脓,也可经常用银花、薄荷等煎水漱口。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3%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头痛  口臭  腹胀  便秘  壮热  神昏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五官科 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周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片仔癀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温馨提示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病因

机体因素(55%)

喉痈多由于肺脾胃素有积热,又感受风热邪毒,外邪引动肺胃积热,内外热毒搏结,上蒸于咽喉,致气血凝滞,热毒壅聚作肿,热灼血肉,以致腐败成痈。

外伤感染(45%)

另外若咽喉局部受损,如骨须刺伤咽喉肌膜,或邻近部位的病变影响,也可诱发本病。其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预防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并发症
头痛 口臭 腹胀 便秘 壮热 神昏

初起外邪犯肺卫,故出现发热恶寒,头痛 ,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邪热壅盛与胃腑之热互结,则发热增高,头胀痛,口热,口臭 ,胸闷腹胀 ;热结于下,则大便秘 结,小便黄;苔黄厚,脉洪数有力,均是胃腑热盛之象。若证见壮热 烦躁,神昏 谵语,是邪热内陷营血,扰心神所致。舌为心之苗,热灼营阴,故舌色干绛少苔。喉为呼吸之道,喉痈 肿胀 甚者,则气道受阻,兼之痰涎壅盛,阻塞气道,故有痰鸣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汗出如油,烦躁不安,唇青面黑,脉微欲绝是阴阳离决之危象。

症状
吞咽困难 呼吸困难 咽痛 咽喉疼痛 气急 呛咳 张口困难 窒息

咽喉疼痛 逐渐增剧,吞咽、语言困难,咽喉红肿,局部逐渐高突为喉痈的共同症状,但因痈肿所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兹分述于下:   

(1)喉关痈:初起症状与风热乳蛾同,继而加重,疼痛偏于一侧,吞咽困难 ,口涎外溢,语言含糊,张口困难 ,汤水易从鼻中流出。检查时见痈肿位于一侧,该侧喉核、喉关明显红肿突出,尤以喉核前上方为甚,喉核被推向后下方,悬雍垂亦红肿被推向对侧。患侧下颌角有痰核、压痛。本病如不能早期消散,五六日可成脓。   

(2)里喉痈:多发生于小儿,起病急,疼痛剧烈,语言带鼻音,颈项强直,吞咽困难,甚者痈肿阻塞气道,出现痰鸣气急 ,呛咳 ,呼吸困难 。更甚者可发生窒息 危证。检查见喉底的一侧,红肿突起,患侧咽壁也红肿,颈部常有痰核。本病如不早期消散,三四日即可成脓。   

(3)颌下痈:咽部及颈部疼痛 甚剧,吞咽困难,牙关紧,张口难。检查患侧下颌部肿胀压痛,喉核及该侧咽壁被推向咽腔中央,喉核无红肿,悬雍垂多呈水肿 ,颈项肿胀有痰核。  

(4)上腭痈:咽痛 、饮食、语言均感困难,病人每取仰头姿势。检查见痈生于上腭部,患处红肿,肿甚者如半个核桃,悬于上腭,下垂抵舌,脓熟溃破时往往从鼻孔流出脓血。

检查

喉痈属中医病名,西医成为扁桃体周脓肿。

扁桃体周脓肿的检查:

病人呈急性病容,早期可见一侧腭舌弓显著充血。若局部明显隆起,甚至张口有障碍,表示脓肿已形成。如属前上型者,可见病侧软腭及悬雍垂红肿并向对侧偏斜,腭舌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遮盖且被推向内下方。后上型者,腭咽弓肿起,扁桃体被推向前下方。诊断根据上述症状及体片,诊断不难。通常根据下列各点,可判定脓肿已经形成:发病逾4~5日;局部隆起明显及咽痛剧烈;穿刺抽脓可确定诊断。

诊断鉴别

诊断

喉痈 辨证中要注意有脓无脓,若肿胀 散漫,可用压舌板轻触患处,坚硬者,脓未成;如红肿光亮,高突,四周红晕紧束,按之软者,是为脓已成。又脓未成之时痛觉 散漫,脓已成,则痛觉集中,且有跳动之感。《咽喉经验秘传治法凡例》中说:"凡喉症至五日,而重如三日前,症虽重尚未成脓,药能消散,若过五、六日患处多成脓。"辨别脓之成与否,对指导治疗有很大的意义。

全身辨证:初起多有发热,恶寒,头痛、体倦,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邪热壅盛传里,则发热增高,头剧痛,口气焮热,口臭,胸闷腹胀,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洪数有力。甚则可出现邪犯心经,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干绛少苔的重证。若痰热壅盛上涌咽喉或痈肿破裂脓液溢入气道,气道阻塞,均可出现痰鸣气急,呼吸困难,汗出烦躁,唇青面黑,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小儿机体柔弱,形气未充,易因痈肿阻塞气道,兼之痰涎壅盛不易排出,尤易致发生呼吸窒息的危证。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侵袭,搏结于咽喉,气血凝滞,遂致出现咽喉红肿痛。火毒烁灼肌膜,化腐成脓。咽部肿塞,则张口困难,吞咽难下,喉关为呼吸、饮食孔道,上通颃颡,汤食不能下咽,势必反逆于颃颡而从鼻孔流出。咽通于耳窍,手少阳三焦经脉沿颈进入耳内,故邪盛则痛连耳窍。里喉痈位于喉底,容易阻碍气机,兼之热伤津液,煎炼成痰,痰涎壅盛,则痰鸣气促而呛咳。甚者发生窒息。上腭痈肿,因妨碍舌的伸缩,舌舐痈肿则疼痛加剧,故病人语言饮食均感困难。取仰头姿势是为减轻痈肿下垂的痛感。腭部上通颃颡,若痈向内溃,则脓血可能从鼻孔流出。

治疗

就诊科室:五官科 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周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片仔癀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喉痈辨证中要注意有脓无脓,若肿胀散漫,可用压舌板轻触患处,坚硬者,脓未成;如红肿光亮,高突,四周红晕紧束,按之软者,是为脓已成。又脓未成之时痛觉散漫,脓已成,则痛觉集中,且有跳动之感。《咽喉经验秘传治法凡例》中说:";凡喉症至五日,而重如三日前,症虽重尚未成脓,药能消散,若过五、六日患处多成脓。";辨别脓之成与否,对指导治疗有很大的意义。   

全身辨证:初起多有发热,恶寒,头痛、体倦,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邪热壅盛传里,则发热增高,头剧痛,口臭,胸闷腹胀,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洪数有力。甚则可出现邪犯心经,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干绛少苔的重证。若痰热壅盛上涌咽喉或痈肿破裂脓液溢入气道,气道阻塞,均可出现痰鸣气急,呼吸困难,汗出烦躁,唇青面黑,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小儿机体柔弱,形气未充,易因痈肿阻塞气道,兼之痰涎壅盛不易排出,尤易致发生呼吸窒息的危证。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侵袭,搏结于咽喉,气血凝滞,遂致出现咽喉红肿痛。火毒烁灼肌膜,化腐成脓。咽部肿塞,则张口困难,吞咽难下,喉关为呼吸、饮食孔道,上通颃颡,汤食不能下咽,势必反逆于颃颡而从鼻孔流出。咽通于耳窍,手少阳三焦经脉沿颈进入耳内,故邪盛则痛连耳窍。里喉痈位于喉底,容易阻碍气机,兼之热伤津液,煎炼成痰,痰涎壅盛,则痰鸣气促而呛咳。甚者发生窒息。上腭痈肿,因妨碍舌的伸缩,舌舐痈肿则疼痛加剧,故病人语言饮食均感困难。取仰头姿势是为减轻痈肿下垂的痛感。腭部上通颃颡,若痈向内溃,则脓血可能从鼻孔流出。

护理
一、营养合理: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二、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三、新鲜清淡饮食: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提倡多食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选择口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多喝酸奶,蘑菇汤,海带汤,黄花鱼汤。
 
四、少食发性、刺激食物:少吃牛羊肉,狗肉,鸡肉,鱼虾等发性食物,不吃煎炸熏烤的食物,不吃味重的食物。忌烟、酒,不吃辛辣、粗糙的食物。
 
饮食保健

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刺激性食物。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化痰止咳的食物; 3、宜吃消肿止痛的食物。

鸭蛋

鸡蛋

鸡肉

鸡肝

1、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猪油,肥肉、牛油;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 3、忌吃腥发的食物:鲢鱼、鲤鱼、羊肉。

鸡蛋

鸡肉

绿豆

黑豆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化痰止咳的食物; 3、宜吃消肿止痛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