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 >>
科室分类
经行流涎

经行流涎是指妇女每逢月经来潮,口中流出水样涎沫,经净后自止,呈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经行流涎 ”。经行流涎主要责之于脾。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女性发病率约0.1-0.2%

易感人群: 经期女性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经行流涎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检验科 其他科室 中医妇产科 中医学 妇产科 妇泌尿科 妇科 妇产科学 护理咨询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妇炎康复咀嚼片 黄藤素分散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 —— 500元)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病因

脾虚不敛(30%):

脾胃素虚,或过食生冷,或虫积为患,损伤脾胃,以致脾气亏虚,经行则脾气益虚,因气虚失摄,而口中流涎。

脾虚肝郁(20%):

脾气本虚,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以致肝脾不和,水湿留滞中焦,经行脾气益虚之时,上泛而流涎。

脾胃热蒸(10%):

中焦素有蕴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经行时阳明经气旺盛,迫使湿热之邪上灼廉泉,津液外溢而流涎。 

预防

①白术15克,白糖适量。加水适量,上笼蒸20分钟后去渣服用(适用于脾虚者)。

②益智仁、黄芪各30克,生鸡1只。煮熟后服用。

③益智仁10克,党参12克,代茶饮(上方适用于脾肾不足者)。

④五味子10克,黄连6克,白糖适量。代茶饮(适用于胃热者)。

并发症
经行流涎

脾胃热蒸:中焦素有蕴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经行时阳明经气旺盛,迫使湿热之邪上灼廉泉,津液外溢而流涎。

症状
流涎 睡觉流口水 脾气虚 唾液及汗液减少 肝气郁结 唾液腺肿大

脾气本虚,肝气郁结 ,横逆犯脾,以致肝脾不和,水湿留滞中焦,经行脾气益虚之时,上泛而流涎。

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检查方法,主要是中医科望、闻、问、切等常规检查。必要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夺检查事项为好。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脾虚肝郁,脾虚不敛的区别。

治疗

就诊科室:检验科 其他科室 中医妇产科 中医学 妇产科 妇泌尿科 妇科 妇产科学 护理咨询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妇炎康复咀嚼片 黄藤素分散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 —— 500元)

(1)中成药  

①逍遥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肝郁脾虚者)。  

②补中益气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③香砂养胃丸,每服6克,日服2次(上方适用于脾虚失敛者)。  

④藿香正气水,每服10毫升,日服2次(适用于湿浊盛者)。  

(2)简便验方  

①益智仁,党参各12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干姜6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虚者)。  

②黄连、佩兰、黄芩各10克,大黄6克,藿香12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胃蕴热者)。  

③五倍子12克,麦芽10克。水煎服(适用于各种证型患者)。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饮食保健

经行流涎中医辩证多属于脾虚和脾胃有热导致的。所以在饮食保健方面主要是用一些健脾补气的药物或食物进行调理。常用的如黄芪、山药、薏米、益智仁等。

饮食疗法

①白术15克,白糖适量。加水适量,上笼蒸20分钟后去渣服用(适用于脾虚者)。

②益智仁、黄芪各30克,生鸡1只。煮熟后服用。

③益智仁10克,党参12克,代茶饮(上方适用于脾肾不足者)。

④五味子10克,黄连6克,白糖适量。代茶饮(适用于胃热者)。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鸭蛋

鸡蛋

鸡肉

腰果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杏仁

腐竹

田螺

沙丁鱼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白芷茯苓薏苡仁粥

薏苡仁粥

薏苡仁绿豆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