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 >>
科室分类
女劳疸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 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金匮要略》认为本证是得之房劳醉饱。根据临床所见本证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是气血两虚、浊邪瘀阻的证黄疸类候。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26%

易感人群: 无特发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恶寒发热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内科 内分泌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86%

常用药品: 人血白蛋白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温馨提示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病因

女劳疸之成,主要由于纵欲房事,肾阴亏损,阴虚内热,或感受寒湿之邪,郁于肌表;或肾病及肝,肝血瘀滞;或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致使血运受阻,胆泄失常而发生黄疸。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阴虚湿郁

素体阴虚,纵欲房劳,肾阴亏耗,阴虚内热;若感受寒湿之邪,郁于肌表,阳气被遏,寒湿不化,郁而发黄,即可形成阴虚内热,寒湿郁表之黄疸。 

2、肾亏夹瘀

素体肝血瘀滞,若纵欲房事,肾精亏损,精不化阴,则肝肾阴虚;阴虚则生内热,热耗阴血,则肝血愈瘀;或寒湿表邪治不如法;郁久不化,侵及血分,即可形成阴虚而夹血瘀之证。血瘀则胆汁疏泄失常,溢于肌肤而为黄疸。 

3、血蓄下焦

若女劳疸治不如法,虚热不除,血瘀不化;若热伤阴络,血不循经,留着停蓄,则胆汁受阻,而发为黄疸。为女劳疸之变证,故仲景谓“因作黑疸”。 

总之,女劳疸的形成以肾亏为基础,“小便自利”一症,说明非湿热内阻之黄疸,乃虚劳发黄为患。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并发症
恶寒发热

小便自利,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

症状
恶寒 弦脉 黄疸 皮肤色素加深 腹满 巩膜黄染 黑便 手热

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 、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 。

检查

女劳疸检查

肝功能检查、粪胆原、尿胆原(URO)、间接胆红素、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肝脏触诊、肝脏及胆囊叩诊。

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与今时身黄、目黄、小便黄者名为黄疸 概念不同,张仲景所指黄疸其含义要宽泛得多,从文中内容来看,无论是肌肤发黄,或是颜面发黑,甚至面色萎黄,都被归入了《金匮要略》黄疸门下。因黑疸“目青面黑”等颜面发黑的症状与女劳疸面部色素沉着极为类似,临床往往不易分辨,从而使主症并不具有特异性;且黑疸是因黄疸迁延发展而来,病程日久,正气亏虚势不可免,又与女劳疸第二主症―――虚症相仿。

治疗

就诊科室:内科 内分泌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86%

常用药品: 人血白蛋白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治疗原则:

本病总的治疗原则应不离补肾一法,阴虚湿郁者,滋补肾阴、化湿解表;肾亏夹瘀者,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血蓄下焦者,逐瘀活血,攻补兼施。

护理

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多食用水果蔬菜,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保健

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1.宜吃营养神经的食物; 2.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纤维食物。

鸭蛋

鸡蛋

鸡肉

腰果

1.忌吃油腻的食物:如肥肉、猪油、羊油;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花椒、生姜、生蒜、韭菜; 3.忌吃兴奋交感神经的食物:如咖啡、浓茶。

松子仁

小龙虾

虾皮

田螺

1.宜吃营养神经的食物; 2.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纤维食物。

木瓜胡萝卜玉米粥

苹果玉米豆粉羹

玉米须粥

玉米须车前饮

芦荟玉米粒

芡实茯苓粥

茯苓赤豆薏米粥

茯苓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