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劳是五劳之一。由于饥饱失调,或忧思伤脾引起的。脾劳的基本征候特征为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欲减少,食则胀满,大便溏泄等。机体将丧失一些产生保护性抗体和从血液中清除不需要的细菌的能力。结果,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久之后,其他脏器(最先是肝脏)增强它们防御感染的能力以代偿这种缺失。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1%
易感人群: 无特发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腹胀 脾虚泄泻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呋喃硫胺片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由于饥饱失调,或忧思伤脾所致。脾劳之证,食不化,心腹痞满,呕吐吞酸,面色痿黄。甚者心腹常痛,大便泄利,手足 逆冷,骨节酸疼,日渐消瘦,由脾胃久积风冷之气所致,亦名冷劳。
1、适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尽量少食多餐,营养均衡。
3、保持维生素C在一定水平,可降低感冒的发生。
4、注意身体的保暖。
5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补气益阴功效的食物。
6、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物、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物、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物
腹胀,泄泻,反应迟钝。脾不健运 ,食纳减少,食后作胀,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泻,时息时发。并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
主要症状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欲减少,食则胀满,大便溏泄等。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脾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为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鉴别诊断
1、心劳:由于耗损心血所致。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 ,心悸易惊。
2、肝劳:由於精神刺激,损伤肝气所致。主要症状有视物不明,两胁引胸而痛,筋脉弛缓,活动困难。
3、肺劳:肺脏虚损所致。症见咽喉干痛,声音嘶哑,鼻不闻香臭,面肿,胸闷气短,咳嗽吐血,饮食减少,消瘦乏力,发热等。
4、肾劳:由于性欲过度损伤肾气所致。主要症状有遗精 、盗汗、骨蒸 潮热 、甚则腰痛如折、下肢痿弱不能久立等。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呋喃硫胺片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外台秘要·脾劳》:“脾劳热,身体,眼目,口唇悉痿黄,舌本强直,不能得咽唾,生地黄煎,脾劳虚损,消瘦,四肢不举,毛悴色夭,牛髓补虚寒丸。”陈无择以“茱萸膏治脾劳虚寒,气胀、咽满、食不下通,噫宿食臭”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食用的主食、蔬菜及鱼肉等荤菜,特别是豆类、花生米等硬果类都要煮透、烧熟使之软烂,便于消化吸收,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各种食物均应新鲜,不宜存放过久食用。吃新鲜而含纤维少的蔬菜及水果。
鸭蛋
鸡蛋
鸡肉
腰果
田螺
沙丁鱼
三文鱼
海虾
山药粉苡米粥
淮山药芝麻糊
山药茶
山药红枣粥
山药茯苓果仁包
茯苓大枣山药粥
薏米汤
绿豆薏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