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气(痧胀)是指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秽浊之邪,阻寒於内,出现腹痛闷乱的一种病症。因痧气胀寒胃肠,壅阻经络,故又名“痧胀”。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2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肿胀 头痛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7天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 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 肠内营养混悬液(SP)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饮食要清淡。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饮食,少食生、硬及含鸡骨、鱼刺等食物。
病因:
其症先吐泻,后心腹绞痛;或先心腹绞痛而后吐泻,胸膈作胀,头目不清,遍身肿胀,四肢不举,舌强不语。《痧症要略》:“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痧气主要是由风、湿、火三气相搏而为病。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旺盛,人若劳逸过度,则容易感邪,而常发痧;若体质虚弱,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会乘虚而入。
痧症危急,大便不通,急宜放痧而攻之;小便不通,宜放痧而分利之。
痧症危急,若犯咽喉,则疾喘如锯,先放其痧。急用薄荷、鼠粘子、童便、山豆根之类以清之,或兼用冰硼散以收之。然后,余症俱从缓治。
病犯太阳,则头痛 发热;犯少阳,则耳旁肿胀 ,寒热往来;犯阳明,则面目如火,但热而不寒;犯太阴则腹痛 ;犯厥阴则少腹痛或胸胁痛 ;犯少阴则腰痛而皆身凉。犯乎肺则咳嗽痰喘微热,甚则鼻衄;犯手心则心痛或心胀头额冷汗如珠,而身或热或凉;犯乎膀既则小便溺血,甚则身热;犯乎大肠则痢下脓血,重则呕吐身热;犯乎肝则沉重不能转侧,哺热、内热 ,甚则吐血;犯乎三焦则热毒内攻,上则口渴,下则便结。治痧当辨身凉身热:盖县凉者、内热者,宜攻其里,表热者,室透其肌。
痧在皮肤气分的,皮疹隐现红点,有如脉疹,称为“红痧”;若痧毒蕴於肌肉血分的,全身胀痛 ,且有黑斑 ,称为“乌痧”。若证情深重,则见发寒热,头、胸、腹或胀或痛,或神昏喉痛,或上吐下泻,或腰如束带,或指甲青黑,或手足麻木 等。
血小板计数(PLT)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体温测量。
诊断
中医古籍中有关“痧气”的记载,则涉及到内、外、儿、五官等各种疾患。《痧症合壁》一书就介绍了四十多种痧,连附属的共一百多种,根据其描述的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惊厥、癫痫 之类,“烂喉痧”类似化脓性扁桃体炎,“瘪螺痧”类似脱水 症,“盘肠痧”类似肠梗阻 ,“烂肠痧”类似阑尾炎,以病因定名的有“寒痧”、“风痧”、“热痧”、“暑痧”等。因此,当治“痧气”应辩证辨病论治。“热痧”、“暑痧”可以针灸、挑刺、刮痧法辅以药物治之,如其他的“痧气”则应去医院诊治,切勿耽误病情。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7天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 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 肠内营养混悬液(SP)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者,则吐之;食结痧气于下者,则导之。故治胀必治气,治气必治血。盖血活痧行,血破痧气走,血败痧气败,而降火亦在其中矣,此治痧之要术也。”参见痧、痧气等条。
喝热的生姜红枣汤。饮食要清淡。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饮食,少食生、硬及含鸡骨、鱼刺等食物。
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忌海腥河鲜发物:海鱼、螃蟹、虾、蛤蜊、毛蚶、牡蛎、鲍鱼等水产品均为发物,会加重阴部瘙痒。宜食肥腻、寒凉黏滞食品。如肥肉、蟹、田螺、腌腊制品等。
适宜的食品:
1、桔饼::有健脾和胃,止咳化痰,理气宽中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咳嗽多痰,胸腹胀闷等症。
2、酒酿:酒酿甘辛温,含糖、有机酸、维生素B1、B2等,可益气、生津、活血。
酒酿有散结、消肿的功效,不仅利于孕妇利水消肿,也适合哺乳期妇女通利乳汁。
酒酿是由糯米经过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热量高,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B族维生素有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醪糟里含有少量的酒精,而酒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消化及增进食欲的功能。乳母的饮食增加,营养充足,乳汁自然会量多质优。
功用主治:益气,生津,活血。
1)喝热的生姜红枣汤。
2)饮食要清淡。
鸭蛋
鸡蛋
鸡肉
芝麻
田螺
沙丁鱼
三文鱼
海虾
芹菜蜜汁
菠萝芹菜汁
芹菜粥
鲜芹菜汁
芹菜粥
枸杞叶芹菜鱼片汤
炒芹菜
麻油拌菠菜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