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 >>
科室分类
食积胃病

小儿食积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与多发病,引起小儿食积的主要原因有饮食过量,超过小儿正常消化能力,久而久之形成食积;或过食油腻肥厚肉食品,壅滞脾胃之气,导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以此演变为食积;或经常食用生冷食品,久而久之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盲目服用营养食品,以此壅滞脾胃之气而引起小儿食积。小儿食积的形成又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而营养不良又是引起小儿体质虚弱的重要原因,以此而导致小儿免疫能力下降,常常引起小儿出现诸多疾病,所以对小儿食积必须引起重视,并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三甲三仙散是治疗小儿饮食积滞的常用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适用于多种小儿食积证。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5%--0.008%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腹胀  口臭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60-80%

常用药品: 呋喃硫胺片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温馨提示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病因

1、伤食: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过食厚陈,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乳食停积而不化。

2、胃阳虚:如果胃阳盛,则多会而不清。苦出现胃阳虚,则饮食而闷胀,饮食易于留滞。进食生冷之物,容易导致胃伤。

3、脾阳虚:脾阳虚,就会食而不化,饮食停留,脘痞腹胀。

预防

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减少无谓的烦脑,心情保持愉快。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

并发症
腹胀 口臭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不欲饮食,精神不振,睡眠不安,夜间多汗,大便时干时溏,脘腹胀 满,小便短少,经常低热,口臭 ,指纹紫滞,舌质红,苔薄黄。病变证机是饮食不节,食伤脾胃,食积不消,浊气壅滞,进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以此而变生为小儿食积 病理病证。

症状
胃粘膜增粗 胃黏膜充血水肿 胃内有异物 心胃的奇怪感觉 胃热疼痛 消化不良 神经性胃痛 便秘 腹胀 嗳腐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 嗳腐 ,大便酸臭或便秘 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 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了“积证”和“积滞”的病名。

《保婴撮要•食积寒热》说:“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 ,乳食不化,久而成积。”明确指出了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

检查

 上消化道造影 ,胃超声检查, 电子胃镜, 胃泡鼓音区, 胃运动功能测定。

诊断鉴别

 食积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食积可以引起胸闷、腹胀、腹痛、厌食等临床表现,若不及时治疗,患儿的生长发育将受到影响。推拿治疗小儿食积,有效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治疗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 中医消化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60-80%

常用药品: 呋喃硫胺片 多潘立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中医治疗:(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治疗方法】 健脾消食,软坚散结。  

【方药组成】 三甲三仙散。

穿山甲5g 、鳖甲5g 、龟板5g 、山楂10g 、麦芽10g、 神曲10g、 白术12g 、黄连9g 。  

【服用方法】 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散剂。汤剂每日1剂,具体用法是:将上药置于医用煎药锅中,加水约500ml左右,浸泡药约25分钟,煎煮约30分钟,取出药汁,再加水300ml左右,再煎约15分钟,取药汁,合并2次药液,每日分6服。散剂制法是:将上药研为细粉状,每次用3~5g,每日分3服。  

【用药要点】 方中穿山甲消食散结。鳖甲软坚散结。龟板消食软坚。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偏于消肉食。麦芽消一切饮食积滞,偏于消面食。神曲消一切饮食积滞,偏于消油腻陈腐。白术健脾和胃。黄连清泻积热。诸药相互为用,以奏健脾消食,软坚散结之效。  

【加减用药】 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以泻热通便;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利湿止泻;若腹胀甚者,加莱菔子、槟榔,以下气消食除胀;若气虚者,加黄芪,人参,以补益中气等。  

【注意事项】 服用本方,必须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推拿治疗

食积应该被理解成是一个“证侯”,引起食积的原因很多,但这种原因在临床上又很难找到,故可以称之为“原发性食积”。被找到原因的“食积”,称之为 “继发性食积”。继发性食积的患儿中,有的可以用推拿治疗。有的则不以推拿治疗。因此,适应于推拿治疗者主要是原发性食积。对原发性食积,也要分不同型采 用手法。

1、食积夹寒型

治则:温中健脾消食。

手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取穴及部位: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八势穴、足三里穴、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补脾土穴:补脾土穴有二种方法,一种方是用指摩法治疗脾土穴;另一种方法是,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上述二种补脾土的方法,医者可任选一种,推三百下。

②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梭侧及尺侧,约一百下。

③推三关穴:由于是治疗“食积夹寒”,所以推三关穴的次数应多一些,约推六百下。

④运八势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封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封穴”,约三百下。

⑤分推腹阴阳穴:使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二百下。

⑥摩揉脐腹:使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以一手掌,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 感。

2、食积夹热型

治则:解热健脾消合。

手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取穴及部位: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六腑穴、四横纹穴、外劳宫穴、腹阴阳穴、足三里穴。

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清脾土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称之为“清脾土”,三百下。

②补脾土穴:先用“清脾土穴”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穴”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③分推腕阴阳穴:约一百下。

④推三关穴:约二百下。

⑤退六腑穴:约六百下。退六腑穴的次数要比推三关穴的次数多,因为是“食积夹热”。

⑥推四横纹穴:四横纹穴有两种不同的位置,是四个穴位的总称。在这里所说的位置是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医者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

⑦揉外劳官穴:外劳官穴正对掌心劳官穴处。医者用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的指揉数十下。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饮食保健

(1)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这些会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损的食物,应避免食用。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都有特异性,所以摄取的食物应该依据个人的不同而加以适当的调整,毋须完全禁食。

戒酸性食物:酸度较高的水果,如:凤梨、柳丁、桔子等,於饭后摄食,对溃疡的患者不会有太大的刺激,所以并不一定要禁止食用。

戒产气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产气,使患者有饱涨感,应避免摄食;但食物是否会产气而引起不适,因人而异,可依个人的经验决定是否应摄食。

此外,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应留意选择。

(2)吃饭注意事项

吃饭要定时定量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少量多餐━可以避免胃涨或胃酸过多,胃酸过多可能会逆留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除三餐外并於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点心。食用温和饮食━每餐由六大类食物中广泛的摄取各种食物,以获得均衡的营养,不要纯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饭后不要躺下休息。

1、宜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 ;2、宜吃清淡、新鲜的食物; 3、宜吃比较软的食物。

鸭蛋

鸡蛋

鹌鹑蛋

鸡肉

1、忌吃生冷食物 ;2、忌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3、忌吃产气的饮料和食物。

鸭血(白鸭)

绿豆

田螺

沙丁鱼

1、宜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 ;2、宜吃清淡、新鲜的食物; 3、宜吃比较软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