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低热又称暑热证,为婴幼儿特有的热性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发病与气候炎热密切相关,自盛夏起发热,可持续1~3个月。以6个月至3岁体弱小儿为多见。西医亦称为夏季低热或暑热症。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夏季热
就诊科室:小儿呼吸内科 儿科 儿科学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7天
治愈率:85%-95%
常用药品: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本病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睥失健运所致。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神疲乏力,恶心呕吐,口苦咽干,情绪不稳定。
入夏以后,症见精神萎靡 ,倦怠乏力 ,头晕 嗜卧,微热心烦,汗多口渴,食欲不振 ,大便时见溏薄,形体消瘦 。
体温测量,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血压 ,血液电解质检查。
诊断依据
1、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梅雨季节,常有每年夏季反复发作史,每次发作可迁延数月。秋凉大多自行缓解。多见于素体较弱及脾胃功能欠佳者。
2、入夏以后,症见精神萎靡 ,倦怠乏力 ,头晕 嗜卧,微热心烦,汗多口渴,食欲不振 ,大便时见溏薄,形体消瘦 。
3、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
鉴别诊断
1、感冒 :突然起病,初起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等表证明显。
2、伤暑:有在暑季或高温下作业史,起病急,病程短。
3、夏季热 :多见于小儿,持续发热,口渴多饮,无汗,多尿。
4、湿阻 :常发生于潮湿多雾季节,头晕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脘腹痞胀,舌苔白腻,脉浮缓。
5、肺痨:有痨病接触史,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或咳血,盗汗,消瘦等症。
就诊科室:小儿呼吸内科 儿科 儿科学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7天
治愈率:85%-95%
常用药品: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辨证论治]
1、湿热中阻证: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恶心呕吐,脘腹痞胀,口腻纳呆,便溏不爽,小便短黄,或泄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脾胃(湿热)。
2、脾虚湿困证:神疲乏力,头晕嗜睡,肢体困倦,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恶心欲吐,苔白腻,脉濡缓。健脾渗湿。
3、暑伤津气证:低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乏力,思睡,少气懒言,尿短黄或清长,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益胃生津。
1、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不暴饮暴食,不食高脂饮食以及不洁食物,喝冷饮要适度;饮食上宜清淡,少油腻,忌辛辣燥热之物。夏季出汗多,消耗大,要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补充蛋白质,以鱼、肉、蛋、奶和豆类食品为好;新鲜蔬菜和水果。
2、发热时要休息,多饮开水。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鸭蛋
鸡蛋
鸡爪
鸡肉
腐竹
田螺
沙丁鱼
三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