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颅囟方》。指小儿疳疾合并痢疾。症见疳疾,并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多因饮食不洁,寒温失调所致。治宜理气和血,消疳止痢,用香连丸或地榆煮浓汁煎服;久不止者,用木香丸。 根据患儿身体的强弱,病情的轻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人制宜,分别施治。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1%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脾虚泄泻
就诊科室:小儿营养保健科 儿科学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个月
治愈率:100%
常用药品: 肠内营养乳剂(TP) 藿阳补肾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 —— 1000元)
小儿的饮食上要注意卫生,适当补充营养,合理膳食。
由乳哺不节,生冷过度,伤于脾胃,冷热相搏。致腑脏不调。久而不瘥,即变诸疳,大肠虚弱,水谷不化,下痢无度。
(1)2岁以内的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卫生条件,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护理,做好奶瓶与餐具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看护人和小儿饭前便后要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3)保证饮用洁净水。
口渴喜饮,脾虚泄泻 ,腹部胀痛。
其证面色萎黄,肌体羸瘦,盗汗 壮热,皮毛焦枯,嗜好酸咸,心腹虚胀,痢下蕴瘀,日夜无度。
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或蛋白质不足而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婴幼儿期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营养不良发病率已显著下降。目前所见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喂养方法不当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较轻。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总蛋白量减低,转铁蛋白较白蛋白减低更敏感,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血浆铜兰蛋白均减低;碱性磷酸酶下将。
鉴别诊断
疳气: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毛发稍稀,精神疲惫,食欲不振,便泻秽臭,或尿如米泔,烦躁啼哭,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
疳积: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精神不振,烦躁易怒,睡眠不宁,吮指磨牙 ,动作异常或嗜食异物,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
干疳:极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肤干燥起皱,毛发干枯,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或见肢体浮肿,或周身见紫斑,舌质淡嫩或红而少津,脉弱欲绝。
就诊科室:小儿营养保健科 儿科学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个月
治愈率:100%
常用药品: 肠内营养乳剂(TP) 藿阳补肾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 —— 1000元)
针灸治疗
《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经外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在尾骨尖端直上3寸处。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中药治疗方剂
治小儿一切疳痢。熊胆散方、桃皮散方、 定命丸 、金髓丸方。
(1)要隔离患儿至大便正常后1周。对于病儿的碗、杯、筷等用具要进行消毒,衣服和被褥要勤洗勤晒。家长也要经常洗手,以防止传染。
(2)室内要保持安静、凉爽,以给病儿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
(3)要给病儿多喝水,最好是糖盐水、果汁等。对呕吐、腹泻严重的病儿应请医生输液。
(4)及时补充营养和维生素,避免给冷食冷饮等,以免加剧胃肠蠕动。
(5)应密切观察小儿的病情,如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发凉时,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1、小儿的饮食上要注意卫生,适当补充营养,合理膳食。
2、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鸭蛋
鸡蛋
鸡爪
鸡肉
杏仁
沙丁鱼
三文鱼
甲鱼